教育部3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展情況。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劉培俊介紹,目前已建成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全球...
中新網3月31日電教育部3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入貫徹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發展情況。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劉培俊介紹,目前已建成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用戶超1600萬人,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度化合作建立聯盟,中文學習聯盟云服務平臺提供3萬門在線課程,與中外1600多家機構合作,推動實現中文人人、時時、處處可學可用、易學易用。
劉培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系統發力,推動語言文字信息化服務取得新成效。一是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持續加強,有力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大幅度擴充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標準。會同有關部門推動研制并發布了《信息技術中文編碼字符集》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規范標準100多項,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人工智能、數字產品和信息產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奠定規范基礎。
大力度支持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創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開展了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的深度研發,促進中文信息互聯互通。其中,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建成了中華精品字庫。大規模構建語言資源體系。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語言資源庫和中國語言資源知識圖譜,多模態集成120多種語言和方言資源。大領域布局大語言模型技術應用,聚焦關鍵領域的需求,試點建設了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大語言模型。其中,北京師范大學古漢語大語言模型等已上線。
二是語言文字智慧化學習廣泛開展,有力服務教育改革創新。高水平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全面實現從人工到智能的普通話測試方式轉變,制發電子證書9000多萬份。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普通話水平測試智慧考場。高標準建設語言學習資源。開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語言服務欄目,建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平臺,匯聚8000多項學習資源,打造中華經典資源庫、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等。高起點規范數字空間語言文字,發布《信息技術產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規范信息技術產品研發,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
三是語言文化網絡化資源加速共享,有力服務中華文化傳承。多領域推動語言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建成國家語委媒體語言語料庫、冬奧會多語言術語庫、公共服務領域譯寫規范術語庫、規范標準課程庫等30多項,多渠道打造示范平臺。上線國家語言資源服務平臺、中國語言文字數字博物館、中國語言資源博物館數字展區等。指導各地各校開展云端學習等課程平臺。多模式推進傳承傳播。數字賦能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支持聯合開展古文字數字化研究,開通甲骨文數據平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四是語言文明智能化傳播聯通世界,有力服務國際交流互鑒。深層次推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數字賦能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建成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數據庫,面向國際傳播1200多條反映中華民族話語體系中最核心最本質的思想文化術語,并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多語種數字版權合作。深融合助力數字資源建設。已建成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全球中文學習平臺,用戶超1600萬人,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度化合作建立聯盟,中文學習聯盟云服務平臺提供3萬門在線課程,與中外1600多家機構合作,推動實現中文人人、時時、處處可學可用、易學易用。
五是語言科技數字化賦能產業升級,有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廣角度支持科研攻關。發布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大語言模型評測技術等百余項科研成果。廣布局設置科研機構。設立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多語種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語言技術與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等,形成語言科技研發方陣。廣聯動鼓勵成果轉化。支持有關高校聯合人工智能及信息服務領域頭部企業,研發語言翻譯、智能語音、大語言模型等產品。
劉培俊表示,經過多年努力,語言文字信息化以應用為導向、以服務為主線,形成了多語種資源廣泛開發、多方面技術創新應用、多類型主體共同推進、多維度賦能發揮作用的良好局面,有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