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積極落實黨建聯建行動計劃,緊扣“新雙高”建設目標,創新構建“黨建+產業鏈”協同機制,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將人才育在產業鏈上、將成果轉化在產業...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積極落實黨建聯建行動計劃,緊扣“新雙高”建設目標,創新構建“黨建+產業鏈”協同機制,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將人才育在產業鏈上、將成果轉化在產業鏈上,形成“組織鏈貫通、人才鏈支撐、教育鏈對接、治理鏈保障”的“四鏈”融合新格局,為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索出雙向賦能新路徑。
以組織鏈貫通產業鏈
筑牢產教融合“紅色堡壘”
學校黨委將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學?!靶码p高”建設目標有機結合,致力于將基層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鏈的發展優勢。
實施“紅色引擎”工程。學校黨委創新實施“紅色引擎”工程,引導各黨總支與產業鏈黨組織聯建共建。一年來,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黨總支積極發揮引領作用,聯合江寧大學城7所高校的藝術學院與江寧區10個街道黨委,共同合作建立“‘藝心’向黨”黨建工作聯盟;文化旅游學院黨總支參加南京旅游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黨建聯盟;物聯網與智能工程學院黨總支與南京市白下高新區簽訂黨建共建協議,共建秦淮區物聯網產業鏈黨建聯盟。目前,學校各黨總支累計與8個區域產業集群建立深度聯建機制,形成“校地、校企黨組織聯席議事、資源共享、項目共推”的治理體系。通過將智能商務、智慧物流等八大專業群建在產業鏈上,組建由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領銜的跨境電商技術攻關黨支部,近3年累計推動校企聯合申報省級以上產教融合項目35項。與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新零售數字化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教育部門協同創新中心。
創新黨建聯建機制。學校黨委積極創新組織工作機制,建立“四聯四促”工作法,推進“黨組織聯建促資源整合、黨員聯育促能力提升、項目聯推促技術突破、成果聯享促效益倍增”。商貿流通系教師黨支部與南京空港物流園共建智能倉儲聯合黨支部,依托江蘇省流通現代化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技術優勢,通過“主題黨日+技術攻關”模式,成功研發“AGV(自動導向車)機器人調度系統”,使園區分揀效率大幅提升40%,人工成本下降35%,這種“把黨支部建在項目上”的實踐,讓黨建與業務實現同頻共振。產教融合基金會聯合黨支部依托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集聚優勢,通過產業鏈黨組織協調,整合區域內3家科研院所、36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設備資源,共建省級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1個,設備利用率提升超60%。
提升科技服務質效。學校黨委創新實施“科技副總”派駐機制,選派5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黨員教師擔任鏈上企業技術顧問,聯合開展“揭榜掛帥”技術攻關。一年來,完成橫向課題84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200萬元,助力南京某智能制造企業攻克“工業機器人視覺定位”關鍵技術,使產品良品率提升23%,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通過“企業出題—師生解題—成果落地”的閉環機制,既破解了企業技術瓶頸,又轉化出32個教學案例,實現教學改革與產業升級雙贏。
以人才鏈服務創新鏈
激活校企協同“雙向動能”
學校黨委發揮高素質科研人才集聚優勢,以“黨建鏈”賦能創新鏈,通過將黨員聚在鏈上、讓服務沉在鏈上,切實將學校黨組織的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鏈的發展優勢。
師資隊伍雙向互通。學校黨委依托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設,構建“雙師雙聘”人才互通機制。在健康學院與上海九如城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九如老齡產業學院,數字商務學院與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蘇寧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郵政快遞物流產業學院中,40%的專業教師具備企業任職經歷,企業工程師承擔32%的實踐課程教學,形成“身份雙向互認、資源雙向互嵌”的混編教學團隊,實現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通過“教師企業實踐學分銀行”制度,要求專業教師每5年累計企業實踐時長不低于12個月,促使教師不斷提升實踐能力。近3年,培育江蘇省技術能手16人,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獎項3項。
開展科研聯合攻關。學校各級黨組織推動黨員教師服務鏈上企業,依托全國現代服務業產教融合試驗區及新零售數字化協同創新中心、南京市現代服務業產教聯合體、江蘇省流通現代化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技術研發中心,聚焦數字經濟領域開展有組織科研。一年來,校企聯合開發智能供應鏈管理系統等6項核心技術,獲得授權專利37項。
創新協同育人模式。學校黨委對標高技能人才培養要求,構建了“三元四階”協同育人模式。各二級學院以產業鏈黨組織牽線搭橋,實施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確定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共管培養質量,實施“標準筑基—跨界協同—雙標對接—真崗實練”“四階技能人才能力鏈”訓練工程,逐步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例如,數字商務學院通過南京現代服務業黨建聯盟合作機制,與南京新街口百貨公司共建的新零售實踐教學基地中,企業黨員技術骨干與學校教師聯合開發AR虛擬試衣系統教學模塊,將前沿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學生團隊在202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獎,充分展示了學校協同育人模式的成效。近3年,累計培養企業“準員工”1200余名,其中,32%的畢業生入職一年內晉升為門店主管,形成“入學即入職、畢業即成才”良好高技能人才培養口碑。
以教育鏈對接需求鏈
構建共生共榮育人生態
學校通過產業鏈黨組織協調,實現每個專業群對接一個頭部企業,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新需求推動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將學校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效能。
推動課程體系重構。學校建立專業設置對接產業目錄、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流程的“三對接”教學改革機制,以加強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隊伍建設為牽引,引導廣大黨員教師聯合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企業崗位能力標準圖譜。將380個真實企業項目嵌入課程,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企業實際運營,開展“店長訂單班”“直播營銷特訓營”等定制化培養,建成生產(經營)性實訓基地36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2024屆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企業滿意度連續3年保持在98%以上。
實施“雙場景”教學。學校實施“雙導師+雙場景”育人改革,學校各產業鏈黨組織邀請鏈上企業黨員工程師擔任職業導師,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中的指導和建議。學校黨員教師擔任學業導師,負責學生的理論知識教學和學業規劃。在真實工作場景和虛擬仿真場景中開展項目化教學,聯合鏈上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29個。目前,學校從產業鏈黨組織聯盟中邀請69名企業工程師擔任職業導師,開發項目化教學案例87個,安排實習學生赴鏈上企業實習實訓1370人次。通過“雙場景”教學,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逐步形成“做中學、學中創”的育人新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開展質量評價改革。學校建立“崗位勝任力雷達圖”評價體系,聯合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開發12個崗位能力模型,將企業績效考核指標轉化為教學評價標準。通過這一評價體系,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能力和素質。2024屆畢業生中,87%的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就達到企業初級技術崗位要求,崗位適應期縮短6個月。該體系被納入《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為其他職業院校的質量評價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以治理鏈激活貢獻鏈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學校通過優化產教融合合作機制,推動治理體系創新,將高校黨組織的技術優勢轉化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優勢。
優化高質量考核體系。學校構建“五維評價”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將人才培養適配度、技術研發貢獻度、成果轉化有效率、社會服務覆蓋度、黨建融合創新度納入考核指標,產業鏈黨組織建設是黨建融合創新度的重要考核點之一。產業鏈黨組織制定了《校企黨組織共建責任清單》,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聯合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問題共研、項目共擔、成果共享”評價機制。通過發揮黨建融合創新度的“指揮棒”作用,近3年,校企合作項目年均增長37%,技術成果轉化效益提升58%,有效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推動服務數字化轉型。學校與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共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中心,組織黨員教師開展“技術巡診”專項行動。2024年,累計服務產業鏈黨建聯盟合作企業102家,完成數字化改造方案46個,幫助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推動相關企業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22%,形成“黨建搭臺、產業唱戲、多方共贏”的示范效應。通過服務數字化轉型,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也提升了學校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
深化校地協同發展。學校把產業鏈黨組織建設與產教融合建設有機結合,在學校參與建設的全國智慧康養產教融合共同體、全國數字商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南京市現代服務業產教聯合體中組建臨時黨支部。通過臨時黨支部調研企業“技術需求”、產業鏈黨委“派單”、高校黨員教師“接單”機制,聚力攻堅鏈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推動“鏈有所需、我有所幫”“企有所呼、我有所應”,為鏈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助力鏈上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校地協同發展。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構建“黨建+產業鏈”雙向賦能新模式,實現了組織鏈、人才鏈、教育鏈、治理鏈的深度融合,為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經驗。未來,學校將繼續改革創新,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年5月22日 第08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