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南京大學召開科技創新大會,頒發“南京大學優秀科技成果獎”。大批在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平臺建設、產業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研團隊和個人獲得表彰。會上還發布了南京大學“789科技攻...
5月21日,南京大學召開科技創新大會,頒發“南京大學優秀科技成果獎”。大批在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平臺建設、產業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研團隊和個人獲得表彰。會上還發布了南京大學“789科技攻關計劃”。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團隊,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影響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證據,研究成果入選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我們團隊研究發現,中心黑洞是控制星系當中冷氣體含量的關鍵因素,中心黑洞質量越大冷氣體就越少。因為冷氣體是恒星形成的原料,冷氣體少的話,星系就不能持續形成新的恒星了。這一發現揭示了中心黑洞在調控星系生命周期中的核心作用,對我們理解宇宙結構的形成規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獲得表彰,王濤團隊備受鼓舞。“我們正在鉚足力量,爭取在更廣闊的天地上,更關鍵的科學問題上,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同樣入選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并在南大科技創新大會上獲得表彰的,還有南大物理學院杜靈杰教授。2024年上半年,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學術界轟動:南京大學杜靈杰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首次觀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投影”。這一成果引起了學界和媒體的高度關注。杜靈杰教授在科技創新大會現場發言時表示,是興趣引領著自己前行,沉浸在純粹的量子物理的世界中自在探索,想要觀察它將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改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樹忠獲得南京大學“科學前沿突破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團隊圍繞泛大陸關鍵轉折期的生物與環境、早期生物多樣性起源與演化,整合了地層學、古生物學等多學科數據,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揭示了25億到2.5億年生物多樣性演化、生物大滅絕的精確過程。”沈樹忠介紹,團隊部分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等,“2023年度我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相關成果被編入最新的國際地層標準和美國大學教材等。這充分說明,突破性科學問題往往存在于學科交叉的‘空白地帶’,只有打破壁壘,創新思路,才能開辟新路。”
活動現場,南大還發布了“789科技攻關計劃”,聚焦“十五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形成拓撲量子科學等7個世界科學前沿問題,羲和II號工程等8個重大科技攻堅任務和碳捕捉與低碳化學制造等9個重大創新技術轉化集群。鼓勵跨學院、跨學科交叉組建攻關團隊,鼓勵校企協同攻關。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在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南京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表示,南大將有組織地引導各學院開展重大攻關任務,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面融入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建設,持續增強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供給,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準把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職責定位。學校將以此次大會的召開和學校‘789科技攻關計劃’的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增強使命感、緊迫感,不斷加大推動科技創新的力度,支撐、服務國家搶占科技競爭與未來發展制高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