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加快中小學學校建設,全市新建、改擴建和接收居住區教育配套中小學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學位16萬個左右。
北京市教委近日發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加快中小學學位建設,全市將新建、改擴建和接收居住區教育配套中小學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學位16萬個左右。
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
根據《規劃》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面構建首都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教育現代化,培養具有家國情懷、首都氣派、國際視野、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全市適齡兒童入園率保持在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達到85%。適齡幼兒就近接受高質量的學前三年教育,科學的保教體系基本形成,保障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優質義務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均衡,區域、校際優質教育資源差距顯著縮小。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義務教育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超過96%。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達標優良率超過70%。
在重點功能區和人才聚集區建設約17所優質中小學
根據《規劃》,北京將加快中小學學校建設,全市新建、改擴建和接收居住區教育配套中小學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學位16萬個左右。充分挖掘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對有條件的校舍進行改擴建。支持學校整合校內空間資源,通過各類教室復合利用,增加學位數量。在保障教學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擴大班級容量。
北京還將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市級統籌。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重點功能區和人才聚集區,規劃建設17所左右優質中小學學校。通過“市建共管”或“市建區辦”方式,統籌全市優質教育資源支持學校建設,建成后提供優質中小學學位5萬個左右。
另外,大力推進國際學校建設,在國際人才社區等國際人才密集地區布局一批國際學校。重點打造1—2所高品質國際學校,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國際化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帶動全市國際學校高質量發展。
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校,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區轉移
《規劃》還提出深入落實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校,壓縮高校中心城區在校生規模。
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高校新校區建成使用。加快首都醫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區建設,推動中心城區校址整體騰退。統籌新老校區資源,結合區域規劃和功能,有序推動已疏解高校老校區騰退空間的合理利用。推進沙河、良鄉高教園區向大學城轉化,建設結構合理、要素齊全、職住平衡、充滿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加快建設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和中央民族大學豐臺校區。研究推進相關高校到郊區落地,努力推進實現“區區有高校”的目標。
同時,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教育發展,建成三所“交鑰匙”學校并投入使用,持續推進學校對口幫扶工作,適時拓展實施一批幫扶合作項目。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
推進高校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
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規劃》明確,要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一流大學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培養一流人才方陣。引導一流大學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支持高校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支持一批應用學科建設,加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支撐。
為提升本科教育教學水平,《規劃》提出,打造一批高校優質本科課程和本科教材,支持一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項目。持續推進“雙培計劃”“外培計劃”。廣泛開辦大學生學科競賽,大力建設校內外實習實踐平臺。持續深化“北京學院”“卓越聯盟”建設。鼓勵在京高校與國內外知名大學、機構和企業開展人才培養交流合作。
另外,為確保“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實現,《規劃》明確,各項指標要納入市政府以及各部門、各區的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市政府教育督導部門要定期對各部門、各區規劃落實情況開展督導檢查評估。各部門、各區要配合市人大、政協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經法定程序批準后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建立獎懲激勵約束機制,對工作落實有力、成效明顯的區和高校,在項目布局、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對落實不力、敷衍塞責的,加強預警、提醒、通報、約談和問責。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