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區隸屬于江蘇省無錫市,有3000多年歷史,集吳文化、運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于一體。轄區面積7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萬。梁溪教育底蘊深厚,優質資源集聚。現有學校148所,在校學生近十萬人...
區域簡況
梁溪區隸屬于江蘇省無錫市,有3000多年歷史,集吳文化、運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于一體。轄區面積7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1萬。梁溪教育底蘊深厚,優質資源集聚。現有學校148所,在校學生近十萬人,教職工8886人。
當DeepSeek等AI大模型以3秒生成教案、10秒內精準定位學生的知識盲區時,教育的“數字海嘯”正改寫人類文明傳承的方式。在長三角腹地,教育高地無錫市梁溪區主動突圍:一方面,持續數年建構區域教育智慧體系;另一方面,用“1+3+X”課程改革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從東林書院的百年講堂到全息投影教室,這座孕育數十位院士的老城廂,正在用“科技+人文”的煥新公式書寫“AI時代教育何為”的梁溪答案。
擁抱未來的學習:
“AI+”重塑教與學的邊界
擁抱未來的學習是什么樣子?也許在梁溪區可以找到答案。在科技的有力賦能下,梁溪區的教育從學習過程到作業布置,從評價體系到教師教學,處處彰顯著創新與活力,勾勒出一幅充滿想象力的未來學習畫卷。
走進梁溪區明德實驗學校六年級英語課堂,過文欣老師正在帶領學生們圍繞《healthy diet》開展一節“人工智能+閱讀”的融合課。在文本解讀階段,學生們小組合作編制的思維導圖,通過共享平板攝像頭功能,被實時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大家評議。而在寫作階段,小組上傳英語作文后,智能體立即指出了包括拼寫、語法、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問題。過老師表示:“人工智能走進課堂后,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
許多教師發現,人工智能賦予了課堂更多可能。積余實驗學校的生物教師趙希鵬讓學生戴上VR眼鏡,通過“神秘旅行”立體觀察組成消化系統的各個器官。語文課上,學生與古人直接對話;美術課上,學生筆下的人物可以“站起來”“活起來”;地理課則搬到沙漠、雨林等“現場”……課堂,因為AI而更加精彩。
作業,這個曾經讓許多學生頭疼的任務,在梁溪區也變得有趣且高效。2022年,梁溪區在4所學校試點使用AI智能作業系統,塔影中心小學是試點學校之一。學校教導處副主任周靜娟介紹:“通過AI智能作業系統,老師們可以快速設計出不同梯度、適應不同學情的分層作業,每天作業題量比傳統布置作業的方式減少了約20%。”
六年級的雙胞胎兄弟陳勁翔、王勁翔的家長通過小程序察看孩子的學力報告后發現,兄弟兩人的學習特質有著明顯的不同,而系統推送的學習建議也是“一生一策、量身定制”的。他們的媽媽說:“現在我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定制學習計劃。”經過兩年多的試點,AI智能作業系統越來越成熟,目前已經在梁溪區36所中小學全面推廣使用。“通過AI智能作業系統,我們將努力實現‘智慧教’‘個性學’的新模式。”梁溪區教育局局長周唯巍介紹說。
培養會“教”的教師:
“1+3+X”倒逼教師成長
早在8年前,梁溪區就洞察到了未來科技將對傳統教育造成沖擊,提出了指向“深度學習·思維課堂”教改主張,不斷推進“一核·三維·多項”的“1+3+X”課程改革。其中“1”是指素養導向下學科教學高質量發展,“3”是指從基礎性、發展性和賦能性三個層面立體構建“梁溪課改項目任務群”,“X”是指學校及教師的創造性生成。
梁溪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魏星回憶:“最初我們在課程改革的推進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不愿變、不敢變、不會變。”如何促使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向適應未來教育需求的方向轉變成為擺在梁溪區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習任務單成為推動教師轉變的重要抓手。在蘆莊實驗小學四年級數學課《確定位置》一課上,數學教師季瑜倩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學習任務單:將“數對”的知識點糅在“破譯密信”的游戲情境中,要求學生們探究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找到隱藏在樂高板中的“密碼”。“這樣的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季瑜倩老師說。
由區教師發展中心牽頭,梁溪區發布了中小學全學科的示范性學習任務單,任課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用或再開發。“學習任務單為學生提供了探索性的學習支架,而這正是傳統教法中不夠重視的地方。”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郭元祥說。
一張單子讓課堂有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一個平臺則為教師主動變革提供了專業支撐。2020年開始,梁溪區推出“梁溪名師在線”,經過5年的發展,功能越來越齊全,名字也隨之更名為“梁溪智慧教育平臺”,該平臺集“教、學、研、評、訓”于一體,匯聚義務教育全學科8100節精品微課、2.3萬份教學設計及8萬道智能題庫,構建起覆蓋K12全學段的“數字教學路網”,點播量突破800萬次。
連元街小學的楊宏偉老師正在準備一節《打造未來街區》跨學科主題課程。來自科學、信息技術、音樂等學科的教師通過梁溪智慧云共享AI助手,共同設計教學方案。楊宏偉感嘆,“智慧教育平臺的功能太強大了”。
這兩年,梁溪區還完成了一件大事,指導全區中小學完成了各具特色的校級課程圖譜。“一張單子、一個平臺、一張圖譜,構成了課程改革的三件套,有效推動了梁溪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梁溪區教育局副局長邵華強說。
重構學習空間:
優質教育像呼吸一樣自然
在梁溪的學校里,學習是隨時隨處都在發生的。作為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實驗區”、首批“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培育區域”,梁溪教育以“數智梁溪”數字基座為核心,完成了全域聯動的教育數字生態系統,并部署了DeepSeekR1本地大模型。
“同學們,下課啦……”下課鈴響,連元街小學蘅芳分校二年級(1)班幾名學生走出教室,來到設在走廊的智慧運動空間。在智能互動屏前,學生比試跳繩、跳遠、闖關游戲等項目,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體能訓練。校園里還有一塊大屏,實時記錄學生的運動時長,公布運動之星風云榜。教師在后臺可以精準掌握學生運動強度和技能特點。
在南長實驗中學,有一座彩繪的小房子里裝滿了各種高科技設備,那是少年創客教室。學校創客教師黃秦祺介紹,創客教室的門一直是敞開的,方便學生隨時參觀、體驗。像這樣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在梁溪還有很多,區域AI沉浸式體驗中心也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通過“中心體驗+漂流體驗”,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如今,科技感成為梁溪教育的新“標簽”。2024年,梁溪區通過吐故納新、騰挪置換等方式,戰略性推進學校升級計劃,將老城區的55所學校進行了改造,與此同時,緊跟新城建設腳步,兩年竣工高標準學校16所,全力補齊周邊地區教育短板。
學校圍墻之外,梁溪區嘗試重構校園—地域之間的共生關系。連元街小學的校長俞曉云介紹,學校積極打造連小學子“游學圈”。學生可以免費到學校周邊的錫劇博物館、安全教育實訓基地等體驗學習。二年級學生胡宛清參觀安全教育實訓基地后說:“我學到了緊急避險的方式,特別有收獲!”“梁溪少年行資源智能開發平臺”也正在開發中,計劃將全區“紅色研學”“AI創客”等課程納入資源網絡。“十分鐘優質教育圈”在梁溪變為現實,“優質教育像呼吸一樣自然”。
“新的時代,為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賽道,也為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未來已來,我們時刻準備著!”周唯巍說。(本報記者 張婷 繆志聰 通訊員 夏茹)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年3月28日 第9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