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和病魔頑強抗爭了兩年多的仲廣群校長永遠離開了這所他工作了8年的學校,年僅57歲。1月21日,中國教育報推出報道《好老師的模樣——追記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校長仲廣群》,報道刊發后,感動...
2023年11月4日,和病魔頑強抗爭了兩年多的仲廣群校長永遠離開了這所他工作了8年的學校,年僅57歲。
1月21日,中國教育報推出報道《好老師的模樣——追記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校長仲廣群》,報道刊發后,感動無數讀者。
在同事、同行及家人眼中,這位好老師是這樣的——
他心里始終充盈著教育情懷
——同事眼中的仲廣群
仲廣群在與同事們交流。
1月22日,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以下簡稱“瑞北小學”)黨總支召開年度組織生活會。會議第一個環節,是全體黨員一起閱讀《中國教育報》當天的報道《好老師的模樣——追記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校長仲廣群》,重溫仲廣群校長的“模樣”。
“大家在淚眼模糊中一起緬懷敬愛的仲校,更加深刻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寬廣的胸懷和獨到而精深的專業素養。”瑞北小學常務副校長陳言武說,最好的懷念,莫過于以他為榜樣,努力將校園建設成為他理想的美好園地,讓教師和孩子們成長為他期待的幸福模樣。
同一天,閱讀這篇報道,追憶與仲廣群相處點點滴滴的人還有很多。“學具要推到桌角。”2014年,南京市府西街小學校長史勤蒙“師從”仲廣群后第一次上公開課,“師傅當時教了我這樣一個細節,意思就是要把孩子放在課堂的中央,要方便孩子講、方便我們去平等地聽孩子講”。
史勤蒙告訴記者,在仲廣群影響下,上一堂好課成為自己的“底線要求”。每次相見,仲廣群都會重復那句話:“你做校長也好,不做校長也好,一定要走進課堂給學生上課,一定要掌握一線教學的話語權。”
熱愛課堂的仲廣群同樣熱愛讀書和學習。在史勤蒙的記憶里,仲廣群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拿著一本書,抓住閑暇時間閱讀。“我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滿了他送的書。”史勤蒙說,仲廣群每年都要送給自己十幾本書。
南京市鼓樓一中心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陳馨也是仲廣群的徒弟。“師傅經常說,幫助別人學習,也是最好的自我學習。”在她看來,仲廣群總是發自內心地去幫助支持教師,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關注課堂中真實的問題,“他會讓你覺得每一名教師都有潛力可挖,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新的起點”。
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別人,讓人感受到真誠的關懷與幫助——這是仲廣群留給絕大多數同事的印象。他習慣傾聽,習慣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這無形當中改變了很多人。
在瑞北小學,每一名教師都要做自己的科研規劃和發展規劃,仲廣群非常重視這項工作,認真為大家考慮。“他會主動詢問你的需求。”瑞北小學德育處主任夏文月說,“比如,你要不要深造、要不要在專業上更進一步?很多時候,他不像校長,更像師者。”
“有一天我坐在家里吃飯,突然就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妻子問,是不是想到了仲校?”瑞北小學副校長衡雷是個身高一米八的漢子。回憶起仲廣群時,他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說:“仲校真的是個好人,他永遠在為你想,告訴你往下應該怎么發展。”
“把課堂還給學生,是仲校長一生的追尋,我也會銘記一生。”瑞北小學教師柳玥回憶說,仲校長總是面帶微笑,出現在各個學科的課堂上,一邊記錄,一邊點頭鼓勵,“他總會對我說,你的教學環節設計很精彩,但老師的話還是多了點,能不能再少說一些,把課堂還給學生?”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校長,一定要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教師發展給料子、搭臺子、鋪路子,把更多的青年教師培養出來,讓更多的優秀教師涌現出來。”這是仲廣群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正是在這種“心懷大我、甘為人梯”的精神驅動下,仲廣群默默地托舉起學校的發展,為學校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提供幫助。在仲廣群帶領下,近年來瑞北小學的教師隊伍建設蓬勃發展、人才輩出。
“課堂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激活與引導,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發展自己。”多年以來,仲廣群的教育研究都從“相信學生愛學習”出發,致力于讓學生感悟真、善、美。他說:“我們跟孩子一起創造每一天的生活,為孩子的未來生活而時時創造。”
有一年暑假,仲廣群每天在家都要寫上5000字論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字里行間,仲廣群這樣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兒童教育樣態:引領兒童活潑潑地學,讓數學凸顯真善美,讓教育“呈現生命的氣象”。
“他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同事們回憶說,仲校長一直說理想的教育應既有知識引領、能力培養,也要有價值引領、人文關懷。瑞北小學的每名教師都會收到一本《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書》,仲廣群在卷首語中寫道: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是兒童成長中的一種力量——引領兒童前進、激勵兒童向上的力量!
在同事們眼中,仲廣群一直努力喚醒激勵別人,他是一個“有光的人”,永遠給他人送去溫暖。
“他心里始終充盈著教育的大愛情懷,每每遇見,他總是眉飛色舞地談學校的發展、說教師的出色、贊學生的成長,眼里閃著光、嘴角帶著笑。”南京市秦淮區教育局局長、區委教育工委書記莊蕓讀著《中國教育報》關于仲廣群的報道時,眼角不由自主地濕潤了,“他的身上有一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仿若和風細雨一般滋潤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他把學生帶到“有花蜜的地方”
——教科研同行者眼中的仲廣群
仲廣群在上公開課。
仲廣群的課堂與眾不同,總是讓人驚呼:“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
他的課堂,總是先給學生發一張助學單,學生提前預習自學。課堂以展示、點評、練習環節為主,大多由學生完成。學生展示時,他會站到教室后面,靜靜傾聽學生的發言。學生發言結束,組內同學補充,其他小組學生再提問……
“學生能自己解決的,老師堅決不出手。”這就是仲廣群的“助學課堂”,是他畢生的心血。
“學習要發生在學生身上,這樣才是真正讓學生成長的好課。”從2006年起,仲廣群就帶領團隊深深扎根教學一線,追求兒童的高質量發展。他曾用三句話概括自己的教學追求:“讓教學真正從學情出發”“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依學而教,促進學習力生長”。
“助學課堂”實驗項目的創建,集中體現了這一教學主張。近10多年,仲廣群與他的教科研同行者一起,逐步建構了一套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倡導自助、互助、師助,統稱為小學課堂“助學法”,影響深遠。
“用一項實驗喚醒了一所學校,帶動了一批學校。”近年來,仲廣群推廣“助學課堂”的腳步遍及河山。多年探索,瑞金北村小學的“助學課堂”研究從數學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從傳授知識走向全面育人,學生學習的成果也在課堂整體結構的變革中發生質變,而“助學法”也影響了全國10多個省份100多所實驗學校的2萬余名教師,形成國內小學數學教育領域獨樹一幟的“助學”流派。
“‘助學課堂’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課堂,這種理念教出來的學生,不僅知識掌握得扎實,而且學習能力強,能主動提出問題。我曾經去學校聽過他的課,當時真不想下課!”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華應龍說。
“仲老師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像養蜂人一樣,把學生帶到‘有花蜜的地方’,其他的事讓他們自己去做就好了。”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管仲小學教師王麗霞說。2014年,仲廣群到王麗霞所在學校上了一節數學課,讓她至今記憶猶新。這些年,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書本的課堂”變為“生活的課堂”,讓學生聽課就像聽故事一樣親切、平和、自然。
“跟仲廣群的為人一樣,‘助學課堂’的設計特別實在。”在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小學數學教研員杜咎看來,“助學課堂”不是概念式口號,而是整體設計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框架,讓所有教師都能上手操作。仲廣群曾3次到石龍鎮小學,杜咎印象里,仲廣群只要站上講臺馬上光芒四射,充滿爆發力,“受他的魅力感染,我們每學期派10名教師到瑞北小學跟崗學習,一次一個月,幾年下來全鎮絕大部分課堂都切換成‘助學課堂’模式,效果極好,全鎮的教學質量躍居全市前列”。
2023年,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馬榮曾3次帶隊到瑞北小學學習課堂“助學法”。馬榮說,每次仲廣群都會在學校門口迎接他們,給他介紹團隊研究的最新進展。“‘助學法’特別好落地,從課前深層次、利于思考的問題設計,到助學單的設計,再到孩子們提問的5種小手勢,每一項內容都很具體、實用。”馬榮說。
馬榮說,自己第三次去瑞北小學時,仲廣群陪來訪教師聽了一天的課,還給大家作了一下午報告。“我們看出他身體不舒服,但他說沒關系,給我們講得很細,能感受到他真心希望將‘助學課堂’的理念傳播到全國各地。”馬榮說,讀了《中國教育報》關于仲廣群的報道后,海勃灣二小很多教師都哭了,在大家心目中,仲廣群是一個“心里滿懷教育、充滿教育情感”的人。
山西貝特六壹小學校長雷成鋼告訴記者,學校2020年引入“助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仲廣群一有機會就帶著團隊到山西省平遙縣,努力把“助學課堂”的理念從數學拓展到語文、英文等各個學科。“如今,我們的課堂氛圍整個都變了,孩子們對學習非常有興趣,主動性也強了,成績顯著提升。”雷成鋼說,仲廣群和“助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深刻改變了學校的生態。
在全國各地的“助學課堂”同行者看來,“助學課堂”最大的魅力還在于“以數化人”整體育人系統,能夠讓每個人的思想都得到綻放。“要學會做助學式的教研,研究重點是讓孩子擁有思辨精神,觀課角度是看孩子有沒有主動去發言”。仲廣群常說,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于兩個蘋果,但一個思維加一個思維就遠大于兩個思維。
回憶起仲廣群做研究的態度,瑞北小學教研室主任申春霞說:“在瑞北小學課堂,兒童掌握了大量的發言權,主動表達平均占67.30%,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他身上有一種人格魅力,很熱情、很實在,特別質樸。”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曉東曾多次在教科研活動中遇到仲廣群,他形容仲廣群的研究看起來很簡單,但每一天、每一個細節都能體現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課堂和研究都是他的外在,內隱的是他對教育的癡迷。”
“‘助學課堂’刻畫了兒童的課堂形象,讓兒童在思維涌現中綻放生命。”在南京市秦淮區教育局副局長韓錦錦看來,“助學課堂”的研究對全區小學教育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師生結為學習、研究與成長的共同體,在有理想、負責任的學習行動中,打開學科之眼,感知學科之美,發展學科之能。
他總想把一切奉獻給這個世界
——家人眼中的仲廣群
仲廣群和兒子在一起。
1月23日,仲天馳整理完課題材料已是深夜。他抬頭瞥見桌上的合影,恍然間想起父親仲廣群已離開兩個多月,踱步鏡前,自己分明已是父親的模樣。
“父親常說‘打孩子的手,是家長對教育子女舉起的白旗’。在他離世前最后一次為新生家長會準備的稿件里,我又看到了這句話。”在仲天馳的記憶里,父親一直堅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哪怕我最頑皮的時候,他也沒對我動過手,這一點父親也挺自豪的”。
童年的一件小事,讓仲天馳印象尤其深刻:因為調皮搗蛋,父親曾陪自己在班主任辦公室“罰站”了10分鐘。“回家后,我惴惴不安,父親卻沒有生氣,而是讓我給老師寫一封道歉信,然后就坐在一旁拿起一本書看了起來。”仲天馳回憶說,“那天父親看的是作家周國平的散文集《守望的距離》,我寫完后聽他慢慢讀里面的內容,語調很穩定,也很慈祥。”
仲天馳說,從那以后,每逢父親在書房看書,自己也會不自覺地拿起一本書坐在父親身旁,漸漸也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后來,父親還想讓我養成寫作的習慣,每次伏案寫作都挑最顯眼的位置讓我看見,一寫30年,希望我能像喜歡讀書那樣喜歡上寫作。”
在國外留學期間,仲天馳看到父親潛心研究的“助學課堂”實驗項目不斷開花結果,慢慢形成影響力,心里也種下走學術道路的種子,決心繼續讀博深造,科研報國。最終,他選擇了一個復雜的多學科交叉協作方向進行研究。漸漸地,父子間的聊天內容從讀書變成了時事新聞,仲廣群常對兒子感慨:“你專業上的事我已經不懂咯,科研的路你只能自己走。”
住院期間,仲廣群不忘帶著書和電腦,醫生反復叮囑他多休息,才肯把書暫時放下。“廣群是想盡可能地把研究成果都整理出來,留給學校。”仲廣群的愛人于素琴說。
去年10月,仲廣群病重,已不能下床,家人們輪流在醫院陪護。但面對前來探望的同事們,他嘴里念叨的還是學校以后的發展。他是真的牽掛學校和師生。
在家人眼里,這是仲廣群對事業的無限執著,和對這個世界的無限溫柔。
于素琴沒有想到,得知丈夫生病后,有這么多人來看望,“短短一個月,先后有300多人,就連已經70多歲的老同事,也披星戴月趕來”。
絡繹不絕的訪客,讓醫生護士們以為病房里住的是一位重要干部,得知真相后,他們又對仲廣群多了一份敬重。“我有次去熱飯,聽到護士們討論,父親面對鉆心的病痛硬是自己扛,‘真了不起’。”仲天馳說,“其實人生就是一門最復雜的交叉學科,而病床上的最后一個月,正是父親給我的最后指導。”
“他總是想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這個世界。”哥哥仲廣桐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條件一般,是讀書改變了仲廣群的命運,所以他對教師格外敬重,格外熱愛教育事業,即便重病后疼痛難忍,也依舊滿懷熱情地想工作得更久一點。
這幾天,仲廣桐反復回想起弟弟提出捐獻遺體想法時勸自己的話,“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就什么都沒有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是唯物主義者,應該盡可能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
在于素琴心里,仲廣群雖然將所有的激情和才華投入教育事業中,但心里最牽掛的還是家人。他曾請人寫了一幅諸葛亮的《誡子書》,掛在兒子的書房,還在書房的門上掛了一副他自己寫的對聯“撫素琴神馳天馳,品香茗磬德廣群”,將一家人的名字嵌入其中。這都是仲廣群的寶貝,幾次搬家都不忘帶著。
2023年11月1日是仲廣群的生日。全家人一起唱了生日歌,吹蠟燭,仲廣群還嘗了一點蛋糕,后面幾天就再也吃不下東西。11月4日,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憋足了力氣,喊出了最后一句話:“快叫天馳來!”“他把生命的最后一點溫情,留給了我們。”于素琴垂淚回憶。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仲天馳說,父親去世后,他翻看報道才知道了更多父親生前耕耘教育的點點滴滴,漸漸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前幾天,仲天馳又翻開了那本《守望的距離》,讀到里面一句話:“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驀地,這個年輕人淚流滿面。
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輯:王筱
審核:崔婕 王素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