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養方面,聚焦“育教融合”,在“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深入構建“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一是堅持育人為核,研究制定新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計劃。二是堅持內涵發展,打...
南京大學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實踐
本科生培養方面,聚焦“育教融合”,在“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深入構建“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 一是堅持育人為核,研究制定新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計劃。 二是堅持內涵發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教學資源。培育具有南大特色和國內外重要影響力的標桿課程,強化優勢學科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系統支撐,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一流本科教材。 三是堅持激勵引導,穩步推進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在教師端,建立本科教育教學榮譽體系,激發教師教育教學動力;在學生端,建立健全學生學業支持與預警幫扶體系,啟動學生綜合評價成績單改革,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整合優化本科教育教學相關機構與職能,組建具有南京大學特色的本科生院。
研究生培養方面,聚焦“國之大者”,深化博士生“四三三”培養機制、碩士生“二三三”培養機制改革。 一是加強優質生源建設,持續提升生源分配的“匹配精度”。 二是聚焦研究生成長成才需求,加強優質資源建設。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優質教材和教學案例培育,聚力提升課程教學的“學術高度”。 三是堅持多點發力,加強全鏈條質量監控體系建設。構建多元化博士學位授予質量標準評價體系,加強導師培養質量檔案的閉環管理,全面提升質量管理的“控制力度”。 四是堅持協同育人,加強優良思政教育生態建設。實施研究生德育導師制度,成立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搭建“五育并舉”成長成才綜合平臺,合力提升立德樹人的“融入濃度”。
江蘇大學
勇擔農業裝備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把最好的論文寫在江蘇大地上
圍繞農機“聚高人”“搭高臺”,鍛造農業裝備科技創新“江大力量”
構建高水平創新體系,形成農業裝備科研平臺高地。圍繞農機高端化智能化,全力創建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匯聚行業優勢資源,形成國際國內協同創新高地。牽頭成立江蘇省智能農機裝備產業聯盟,與江蘇領軍企業共建10家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設立全球農業現代化與食品安全教育培訓中心,組建“一帶一路”國際智能農機裝備科技創新院。獲批智能農業與農產品加工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破解“無機可用”“無好機用”行業難題,實現農業裝備科技創新“江大突破”
聚力無人農機技術攻堅突破,研發耕、種、管、收四類無人農機,突破無人駕駛自主作業控制等關鍵技術。聚力設施農業裝備攻堅突破,創制智能化育苗與移栽裝備、智能化植保裝備等。聚力農機裝備薄弱環節攻堅突破和智能噴灌裝備突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山區和邊遠災區應急供水與凈水一體化裝備”。
聚焦產業與區域發展“出對策”“出精品”,打造農業農村研究“江大品牌”
建設高端智庫,成立中國農業裝備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賦能區域發展,圍繞農機產業發展和農村綜合改革,積極為鎮江、泰州等地提供決策咨詢。助力產業升級,承擔中國科協學科發展項目。
助力農民鼓起“米袋子”“錢袋子”,彰顯科技服務江蘇“江大貢獻”
共建句容、宜興“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打造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江蘇樣板。探索智能農機賦能現代農業的句容實踐,組建專業服務團隊20個,開展技術攻關項目30多個,培育9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探索智慧農業、數字鄉村融合發展的宜興模式,獲批江蘇省數字農業農村基地,推動楊巷鎮29500畝地塊納入智能化管理。
常熟理工學院
建設產業學院 深化產教融合
全面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
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著力健全政校企行多主體協同育人新機制。學校先后成立10家面向產業急需、行業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學院,有效推動了社會資源支持高校發展,促進了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形成了與蘇州產業布局高度契合的六大工科專業群,構建了以現代產業學院為載體,政府、行業協會支持,企業深度參與,高校創新引領的產教融合長效機制。
在師資建設上下功夫,通過產教雙向賦能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全面實施教師企業研修、科技鎮長團、企業雙創博士等政校企行人才多向交流機制,促進企業技術骨干與專業教學骨干雙向交流,形成了校企人才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為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師資隊伍保障。
在教學內涵上下功夫,大力推動產教融合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學校引導相關專業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符合江蘇支柱性產業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積極布局新工科專業,不斷提升專業與產業契合度。
在科技服務上下功夫,緊扣產業發展脈搏提升技術服務水平。圍繞蘇州制造業,著力推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大數據技術等賦能傳統制造產業提檔升級。圍繞蘇州生物醫藥產業、聲學產業、氫能產業,與政府、企業共建研究中心、研究院。
在示范引領上下功夫,聚焦合作共贏全力推動產教城一體化發展。學校現有國家級產業學院1個、省級重點產業學院4個。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源源不斷的產業教學案例、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極大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著力構建五年貫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強化“思想為魂、立德為基、樹人為本”的思政統領地位。把握五年制高職學生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關鍵期,系統設計涵蓋中高職教育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體系。構建“門類齊全、層次分明、層類兼容、結構完整”的標準體系。立足五年長周期培養實際,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漸進性規律,分層分類設計辦學準入、專業建設、資源開發、教學實施、教師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等標準。再造“標準引領、五年貫通、周期管理、螺旋遞進”的教學流程。以省定五年制高職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課程標準為引領,構建“基礎+平臺+專項+拓展”一體化課程體系。健全“差異布局、依制立校、協同聯動、集約發展”的治理機制。創造性構建“小學院、大學校”的治理框架,組建若干協作平臺,實現“示范引領、聯合共建、成果共享”。
在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中建功立業
創造性提出一體化育人理念,豐富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涵。“一體化設計”專業、標準、課程和制度體系,“一體化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改革,“一體化評價”學生素質、教師能力和學校治理。系統開發一整套教學標準,填補了中高貫通教學標準空白。構建了專業建設類標準、教學實施類標準、教師發展類標準、質量保障類標準等教學標準體系,為長學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接續提供了基礎性教學文件。聚力搭建一系列協同平臺,激發了省域聯動集約發展活力。形成了跨域聯動機制、跨校帶動機制、跨界互動機制,激發了各辦學主體活力。
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擔當作為
學生發展有口皆碑,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學院累計為縣域以下培養畢業生33萬人,成為全日制高等教育通向縣域和農村的主渠道、主力軍,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聚焦關鍵辦學能力建設
推動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提升高質量發展的領航力
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和強化學校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建設,構建“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執行有力”黨建工作機制。以思政工作為引擎。構建“雙輪驅動,四維并進”的工作模式,打造“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創新實踐樣板。以強基創優為重點。推進“責任、融合、精準”三大黨建工程建設,依托政行校企黨建聯盟,開展共建共學共享,推動基層組織“提質增效”。以治理提升為關鍵。構建“制度治理規范化、文化治理愿景化、數據治理智慧化、協同治理一體化、質量治理持續化”的“五化”治理模式,完善“章程—基礎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縱向分層制度體系。
資源匯聚,提升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力
實現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全覆蓋。以校級資源庫立項建設為抓手,對標國家資源庫建設標準,梯次推進資源庫驗收與推優工作。開發全流程項目在線課程。全員全課程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實施混合式教學。建立活頁式新形態教材開發標準。開發基于任務導向的項目化課程教材,獲“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29部。全工序打造虛擬仿真平臺。構建“虛擬認知+虛擬操作+真機實訓”實訓體系,獲國家級和省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各1個。
師資強基,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力
實施“匠心師德”計劃,打造教師發展云講堂,開通“高職教師發展”公眾號,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實施“人才強校”計劃,堅持拓才引智優培、雙師提質增效、平臺助推發展。實施“評價改革”計劃,創新教師考評機制,建立“破五唯”評價體系,形成了“師德核心+多元業績”的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實施“教師教學能力論證”計劃,開發具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課程設計質量評價標準。
產教融合,提升高質量發展的聚合力
牽頭成立智能制造職教集團與產業聯盟。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社會服務和實習就業。面向長三角及江蘇區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和高技術人才需求,校企共建五大特色產業學院。打造智能制造“共享工廠”產教融合育人平臺。推進“技術、標準和資源”共建共享,定位智能制造產業高端,瞄準智能制造先進技術,集成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人工智能實訓中心等24個技術中心。
來源:南京大學、江蘇大學、常熟理工學院、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黃心、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