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航天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羲和號”衛星在軌試驗總結評審會。會議聽取了航天八院尤偉主任設計師作“羲和號”衛星在軌試驗總結報告,以及南京大學李川教授作“羲和號”科學數據...
近日,國家航天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羲和號”衛星在軌試驗總結評審會。會議聽取了航天八院尤偉主任設計師作“羲和號”衛星在軌試驗總結報告,以及南京大學李川教授作“羲和號”科學數據及研究成果報告。經研討,與會專家認為,“羲和號”衛星完成了全部在軌試驗項目,實現了雙超平臺試驗和科學載荷試驗的工程目標,獲取的數據有力支撐了太陽大氣動力學研究,衛星工程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工程研制建設總要求。
“羲和號”衛星全稱為“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簡稱太陽雙超衛星,于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運行于平均高度為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主要科學載荷為太陽Hα成像光譜儀。
南京大學是“羲和號”科學與應用系統的建設單位,在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方成院士的帶領下,一批年輕的教師和學生,全面參與了衛星工程自論證、立項,到研制、發射和試驗的整個過程。這項重大工程的成功來之不易,通過任務實施,南京大學也磨煉出了一支兼具科學探索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優秀隊伍,為打造空間探測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了力量。
“羲和號”國際首次同時獲得高精度光球和色球多普勒速度場
運行一年來,“羲和號”已經漸入佳境。2022年8月30日,國家航天局發布“羲和號”探日近一年成績單。它不僅傳回海量觀測數據,記錄了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更接連創下5個國際首次,驗證了“磁懸浮”雙超技術、空間測速全新解決方案等的創新優勢。
在2022年8月“羲和號”衛星首批成果發布后,衛星按計劃完成了艙間電纜脫落,達到了兩艙“物理隔離”的試驗狀態,陸續開展了60余次雙超技術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艙間無線能源、激光通信、無線通信等工作穩定,平臺及載荷工作正常,載荷艙姿態指向精度、載荷艙姿態穩定度相比有纜連接狀態下分別提升了2-3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羲和號”衛星科學載荷每天產生約1.1TB原始數據,經過標定后,產生可供直接研究的約760GB的1級科學數據。這些科學數據已通過國家航天局指定網站(南京大學太陽科學數據中心https://ssdc.nju.edu.cn),按照數據管理政策對外發布,被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比利時、捷克、俄羅斯等國家科學家下載使用。同時,“羲和號”已加入國際太陽探測衛星聯合探測體系,并與美國Solar Orbiter、IRIS等完成了多次聯合太陽觀測,產出了豐富的科學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羲和號”衛星開啟了我國空間探日新時代,與去年10月發射的“夸父一號”衛星,形成我國雙星探日新格局。后續將進一步深化開展衛星在軌拓展試驗,促進科學數據開放共享,加大國內外太陽科學研究領域交流合作力度,多出原創性重大成果,為人類太空探索貢獻新的中國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