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舉行“教育這十年”“1+1”主題新聞發布會,江蘇作為唯一分會場,專題介紹高校科技創新十年發展成效。19日到20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跟隨省教育廳實地探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
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舉行“教育這十年”“1+1”主題新聞發布會,江蘇作為唯一分會場,專題介紹高校科技創新十年發展成效。19日到20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跟隨省教育廳實地探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揭秘江蘇高校的“硬核”科技實力。
19日下午2點,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中國科學院院士、“羲和號”科學總顧問、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方成為記者講述中國第一顆探日衛星“羲和號”。
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羲和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拉開了我國空間探日的序幕。“羲和號”衛星由國家航天局批復立項,由南京大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研發。自衛星項目提出,至其成功發射,歷時六年。團隊與各系統單位團結合作、不懈拼搏,確保了衛星工程的研制成功。“羲和號”衛星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觀測,對研究太陽低層大氣動力學和太陽爆發物理機制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特別提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
“‘羲和號’衛星的巨大數據量需要經過科學化處理,才能供太陽物理學家直接使用。這需要一個強大的科學與應用系統,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科學數據中心的軟硬件建設,能夠快速高效地完成數據的標定和發布。”方成院士表示,“羲和號”之所以得以順利發展,是因為跟國家在衛星技術上結合在一起。“我們的科學研究要跟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真正地既發展科學,又使我們國家的技術得到提高和突破,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這十年來,天文學科的發展是跟國家有密切關系的,近年國家的教育發展非常迅速,教授以及高級研究員的數目也增加了十倍,如今國家對天文科學的投入是過去的十倍,我想‘羲和號’也是借助了這個‘東風’,依靠了國家的發展,才得以成功地發射,這是教育十年來的成果,我希望今后我們還有無數個十年,再取得一批又一批重要成果。”方成院士對“教育這十年”感慨道。
“ ‘羲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數據應用,打破了我國沒有第一手空間探測數據、依賴國外空間探測數據的被動局面。現在我們團隊正在利用‘羲和號’的數據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初步成果將陸續發表。另外,‘羲和號’的科學數據將通過南京大學太陽科學數據中心對國際進行共享,為國際的太陽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研究進展貢獻我們的中國力量。”“羲和號”科學與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李川這樣說道。
方成院士還展望了“羲和”探日計劃的未來發展,他表示“羲和號”是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太陽的,現在他們已經開始規劃對太陽的立體探測,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太陽。“初步從黃道面上來觀察太陽,我們已經在籌劃預演,希望五年后看到‘羲和2號’,再下一步,在兩極的地方看太陽。研究太陽的三維立體結構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這將對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太陽物理研究做出貢獻,我們正在努力推進,希望能取得成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實習生 梁心瑤 江婷婷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