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這樣棉農們十月的收入就有保障了!”1000米的海拔讓盛夏的烈日更加地灼人,但是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振業毫不在意早已濕透的衣襟,看著面前正在有序運行的長絨棉分揀設備...
“太好了!這樣棉農們十月的收入就有保障了!”1000米的海拔讓盛夏的烈日更加地灼人,但是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振業毫不在意早已濕透的衣襟,看著面前正在有序運行的長絨棉分揀設備激動地說。
新疆長絨棉作為棉花界的“白富美”,以棉鈴大、纖維長、顏色白而著稱,又被稱作“棉中極品”,做成衣被暖和、透氣、舒適,是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資。
聚乙烯塑料薄膜作為掩蓋物的愛護性栽培技術,對棉花種植來說有著早熟、優質、增產、增收的顯著效果,為棉農帶來豐厚回報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白色污染”。
“如果棉田里的廢舊地膜不撿拾干凈,棉花籽剛好長在殘留的地膜上,會直接影響棉花的出苗率。時間一長,遭到污染的土壤將無法耕種。”2016年,李振業在一次新疆旅行中,跟隨當時正在當地服務的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實地參觀并走訪了棉農,了解到廢舊地膜在分揀、回收、加工再利用等方面的難題,“這么高品質的棉花,就是由于地膜分揀困難導致種植成本增加,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再種植這個品種。”看到這個困境,李振業暗下決心,要利用所學專業為新疆的棉農們“排憂解難”。
回到學校后,李振業在學院領導、老師的幫助支持下,成立了一支涵蓋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雙創”團隊,利用寒暑假時間,先后帶領團隊成員走訪了200余戶棉農、30余家農村合作社、10余家棉花加工廠……“廢舊地膜主要靠人工撿拾,每畝地需要70元左右的費用,太貴了”“用簡易的釘耙式廢舊地膜撿拾機,回收作業時棉花秸稈和地膜混合在一起,給后期地膜分揀加工帶來了很大麻煩”……團隊成員們深入一線,認真傾聽農戶以及棉花生產企業在實際中遇到的困難,從問題出發找尋破解之道。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團隊發明了一種專門針對棉花地膜雜質進行光譜識別的技術,該技術利用高光譜成像配合獨創的GWO-ELM算法,可以精準識別出傳統機器無法識別透明細小雜質。“傳統識別只能可見光譜段成像信息,地膜識別率僅為30%;而通過我們的技術可見近紅外光譜成像信息,地膜識別率高達98%,足足提高了3倍多。”團隊成員、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學生劉晨暉說。
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團隊還首創了多級壓強自適應Smart Wind地膜剔除系統。 “這項技術不僅在剔除率上能達到97%以上,高于傳統機械80%左右的剔除效果,更能把剔除精度縮小到4平方厘米,成品棉花質量的含雜率小于3%。”團隊指導教師、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倪超說。
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后,李振業和團隊共同創立了南京潤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團隊研制的首臺長絨棉分揀設備在新疆阿克蘇市阿瓦提縣試點成功,分揀效率達到人工分揀的20倍。
為了要讓更多的棉農“眼見為實”,團隊成員們挨家挨戶的推廣宣傳,免費為棉農們提供棉花分揀除雜服務。 “南林大智能分揀團隊”在當地棉農中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我們一直為團隊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幫助。”南京林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婕說,“鼓勵同學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唰唰唰……”的分揀機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一簇簇“白富美”的新疆棉盡數歸倉,李振業和棉農們一起暢想著這個金秋的好收成,柔軟潔白的棉花和明亮耀眼的青春之花一同在祖國的邊疆綻放。
通訊員 方彥蘅 董瑞文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