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不少家長或許有這樣的感受:帶娃辛苦,和孩子交流更是頻遇“梗”阻。孩子不時冒出一句網言網語,有些“梗”還算俏皮,有些則令人皺眉……一個個人為制造的語言障礙,“梗”住了親子交流。
編者按
正值暑假,不少家長或許有這樣的感受:帶娃辛苦,和孩子交流更是頻遇“梗”阻。孩子不時冒出一句網言網語,有些“梗”還算俏皮,有些則令人皺眉……一個個人為制造的語言障礙,“梗”住了親子交流。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于素養的培育也有潛移默化之力。尤其對未成年人來說,因為辨識能力不強,覺得“好玩”拿來就用,甚至對一些隱藏不良含義的網絡“黑話爛梗”不設防乃至盲目傳播,不僅會降低自身的語言文字審美能力,也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捍衛清朗的網絡環境,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亟需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文匯報今起推出“讓青少年遠離網絡‘爛梗’侵蝕”系列報道,以期引導大眾進一步重視網絡素養提升,共同守護孩子們語言表達的純凈與優美。
■記者 張鵬
“奪筍啊”“雞你太美”“笑鼠了”“修勾”……暑假里,類似的網絡熱詞以更高頻次出現在青少年的朋友圈中,出現在了他們的暑假作業里,也出現在和父母的對話中。
家長群里,有人感慨,因為接不住“梗”,和孩子一聊天就聊死,親子溝通越來越難。當然,也有人不免擔憂,這些流行“梗”不僅正在消弭語言的細膩美感,也一定程度上侵蝕著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現在的孩子似乎不用“梗”,就不會說話了?改變青少年“無梗不語”的狀態,老師和家長該做什么?
作業中的“黑話”,老師眼中的一根“刺”
“雞你太美!”在一名二年級學生的作業里,類似的黑話就像一根“刺”,深深扎入了徐匯實驗小學校長、語文教師焦軼萍的心里。她找到這名學生,詢問為何要用這樣的詞,聽到的回答是:“這個詞是在我爸爸的手機里看到的,他平時也這么說。”
還有一線教師舉例,在學校,老師問學生任何問題,有的學生都回答一句“因為我善”;也有班主任與學生對話,一二年級的孩子清一色回復“那咋了”……
和孩子對話,家長也經常“語塞”。“社團明天比賽,6點45分就要到,學校太權威了”“鳥瞰故宮和北京的中軸線,誰的一輩子”……看到初中生女兒的表達方式,家長宋女士感到十分費力。她直言:“不用‘梗’,初中生都不能好好說話,甚至寫不出一條完整的朋友圈。”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王希明記得,早在幾年前,他就因為在學生作文中發現了“沙雕”“碉堡了”等詞匯,與學生商榷。結果,學生振振有詞道:“我們平時都這么說,挺有趣的。”
在王希明看來,“玩梗”對于如今的很多中小學生來說,是生動的網絡表達,也可能是朋輩之間的社交貨幣,再自然不過。但問題是,“梗”也有尺度,“玩梗”也要注意邊界,如果把低俗當幽默,那就值得警惕了。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作為語文教師,王希明觀察到的是,一些“黑話爛梗”在學生群體中廣泛傳播開來,很容易洗白原來的低俗語義,造成語義混亂。
不分場合用“梗”,攻擊性比想象中大
一項來自媒體的調查顯示,69%的受訪者擔心網絡“爛梗”泛濫影響青少年“好好說話”,亂用詞匯和養成不文明的語言習慣被認為是主要的影響。
為何青少年會對一些“黑話爛梗”青眼有加?有學者分析,一方面,語言作為社會發展的鏡像,始終處于動態演變之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要知道,如今的“阿爾法世代”(通常指2010年以后出生的少年兒童)誕生于技術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時代,他們的語言具有天然的“網感”。 ▼下轉第六版(上接第一版)隨著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青少年更喜歡采用“直擊痛點”的表達方式,而“黑話爛梗”恰巧迎合了他們符號化、簡單化表達的喜好,成為了他們的心頭好。
讓老師們特別憂心的是,“黑話爛梗”像病毒一樣擴散,消解嚴肅的議題和日常對話的同時,還造成不同代際之間的語言隔閡、形成社交壁壘,甚至還將青少年群體劃分為不同層次。比如,能夠創設新“梗”的學生,在學生群體中就可以“封神”。“大家會覺得這樣的同學很牛,下課都圍著他,這種成就感也會進一步促使學生喜歡用‘梗’。”焦軼萍說。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默凡也有一則觀察:大多數青少年是從網絡游戲、短視頻以及文娛場景中習得“黑話爛梗”的。由于青少年尚處于成長期,對這些網絡視頻和娛樂節目的內容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跟隨網絡模仿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接受其消極的價值觀。“語言的使用場景與群體活動和生活方式是相互捆綁的,故而‘黑話爛梗’的流行,對中小學生的負面影響遠超成年人。”
不能忽視的是,有些無價值無意義的“梗”本身就充滿了低俗暴力的惡趣味。如果青少年之間高頻度地使用這樣的“梗”,其攻擊性會比想象中大得多。
語文教學要兼顧思維深度和審美能力
不少學者談到,對于“黑話爛梗”的整治,不僅是必要的,而且要講究方式方法。
要知道,網絡語言本身并非洪水猛獸,有些用語適應了網絡傳播環境的需求,表達了當代人的新鮮感受,確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不能簡單將網絡語言等同于“黑話爛梗”。但對青少年來說,當下的關鍵是要培養“語體感”,即明確網絡語言使用的目標群體,要有駕馭網絡語言使用的能力。
徐默凡以在校大學生為例談到,學生平時在小紅書賬號、朋友圈里適當用“梗”,引起更多同齡人的共鳴和關注,這未嘗不可。但若在正規的作業、書信或者是作文中使用相關語言,就顯得不合時宜,是缺乏“語體感”的表現。
而對更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來自家長和學校的示范尤其重要。“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要教會學生雅致、典范的書面語體,教師也要適應學生時代的發展,教會他們互聯網語言的適用情況。”徐默凡說。
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目前在上海不少中小學校里,由于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作文中出現“黑話爛梗”的情況正在好轉。比如,復旦附中、上海市民辦蘭生中學等學校明文規定,在課堂上和作業中不得出現類似不規范的表達。
王希明說,規范語言是語文教學當仁不讓的首要職責。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語言文字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此同時,語文教學也背負著學生審美教育的重任。在語文學科學習效果的考查中,不要太過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而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關注,這也是引導學生優美用語的方法之一。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