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聯合新京報社發起的“我重讀了一部經典”活動啟動。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回歸經典,再次深入研讀文學、哲學、歷史等領域的經典作品。新京報將每月對活動投稿作品進行遴選...
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在我的書架上已經靜臥多年,每次手指掠過書脊時都會產生一絲愧疚——這樣一部經典之作,我竟遲遲未能真正走進它。于是,在春季讀書月,我選擇了這本書作為伴讀書籍。在七天的閱讀時光里,我每天撥出約兩小時與梭羅對話,常常是在晨光熹微的陽臺,或是夜深人靜時的床頭燈下。隨著書頁翻動,我逐漸明白,這本書等待的不是我有空閑時間,而是等我準備好接受它的思想沖擊。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梭羅在開篇這樣宣告。1845年,這位哈佛畢業生拿起斧頭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親手搭建了一座小木屋,開始了為期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獨居實驗。這種看似極端的生活方式背后,是對工業革命初期物質主義泛濫的清醒抵抗。當我讀到“我們的發明常常是些漂亮的玩具,分散了我們對嚴肅事物的注意力”時,不禁聯想到當下我們被智能手機和各種數字產品包圍的生活狀態。梭羅的批判穿越了近兩個世紀,依然精準地擊中了現代文明的痛點。
在《經濟篇》中,梭羅詳細記錄了他建屋、種豆、釣魚的收支情況,用事實證明儉樸生活不僅可行,還能帶來精神富足。他計算出一年只需工作六周即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其余時間可以用來閱讀、思考和親近自然。這種生活方式與當代人工作-消費-債務的循環形成鮮明對比。我合上書頁計算自己每月真正必要的開支,驚訝地發現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花費用于購買“并非生存必需,而是為了他人眼光”的物品。梭羅的賬本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生活中多少冗余之物。
“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為我想要清醒地生活”,梭羅的這句話在我心中激起回響。在湖邊獨處的日子里,他觀察四季更迭、冰湖解凍、螞蟻戰爭,這些細膩的自然描寫展現出驚人的專注力。反觀我自己,已經多久沒有連續一小時不查看手機?當梭羅描述他聽到的每一種鳥鳴時,我意識到自己每天經過的小徑旁也有鳥叫,卻從未駐足辨認。閱讀這些段落時,我嘗試在每天通勤路上關閉耳機,傾聽城市中的自然聲音,竟發現教學樓前的花壇里藏著一個小型生態系統——這種重新發現的驚喜,正是梭羅送給現代讀者的禮物。
書中對閱讀的論述也令我深思。“讀書和寫書相同,都應該抱著小心謹慎的態度。”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清單——有多少是真正滋養心靈的經典?有多少只是消磨時間的快餐?受此啟發,我調整了讀書月后續的書單,加入了更多經過時間檢驗的作品。
最觸動我的是梭羅對時間本質的思考。他將時間視為流動的存在而非稀缺資源。在效率至上的現代社會,我們常被截止日期和日程表奴役,忘記了生命本應是體驗而非任務清單。某個深夜,讀到早晨的記憶就是整天的財富時,我決定改變晨間習慣——靜坐片刻,觀察晨光如何慢慢填滿房間。這種小小的儀式感,竟讓接下來的一整天都變得不同。
《瓦爾登湖》不是一本教人隱居山林的指南,而是一部關于如何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保持精神獨立的沉思錄。梭羅并非要我們所有人都去住木屋,而是邀請我們審視什么是生活真正必需的元素?什么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虛假需求?在閱讀過程中,我開始清理衣柜里很久未穿的衣服,甚至重新思考了將來職業生涯的選擇標準。這些改變不是出于苦行主義,而是為了騰出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物——思考的時間、有意義的對話、與自然的聯結。
短暫的閱讀時光結束了,但《瓦爾登湖》的漣漪將繼續擴散。梭羅教會我的不是逃離現代社會,而是在其中開辟一片精神的自留地。讀書月的意義或許就在于此——通過經典作品的鏡子,看清自己生活的真相,然后有勇氣做出改變。
文/繆文珂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編輯 王碩
校對 楊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