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是歐洲從古典時代到現代的過渡期,文藝復興后逐漸擺脫宗教束縛,走向世俗化,但早期常被視作黑暗時代,后逐漸豐富色彩。
作者:俞金堯(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座教授)
一
“中世紀”(Middle Ages)這個詞有特定的含義,通常是指西羅馬帝國崩潰(476年)以后,到文藝復興開始(1450年左右)大約一千年間的歐洲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看成是“現代”,而希臘羅馬時代為“古典時代”,介于“古典古代”與“現代”之間的千年,便被稱為“中間時代”。然而,中世紀并非僅僅指這長達千年的時間,它還包含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對這一千年歷史的基本認識和態度。在很長時間里,當人們說到“中世紀”,就包含了中世紀與歐洲古代和現代相比的負面意義,古典古代是黃金時代,而現代則是要復興古典時代的文明。這樣一來,中世紀就被標配了一種獨特的顏色,黑暗是該時代的基本色調,也就是說中世紀與黑暗時代是畫等號的。
之所以說它黑暗,是因為歐洲中世紀是一個宗教信仰的時代,教會統治歐洲,神學思想支配和禁錮人們的思想?,F實社會被當作卑微的塵世世界,人的現世存在微不足道,人們渴望來世的天堂和獲得永生。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人們贊美古典古代的文化和藝術,世俗的生活展現了意義,人開始獲得崇高的地位。歐洲歷史從此開始了一個漫長的世俗化進程,逐漸擺脫過去那種宗教信仰至上的社會狀態。經過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資本主義的興起、宗教改革,特別是啟蒙運動,歐洲走出宗教信仰時代,人們獲得理性,并運用理性認識世界?,F代性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不過,用一個詞概括上千年的歷史,用一種顏色為千年歷史定性,風險不小。
二
19世紀,浪漫主義思想在歐洲興起。人們不滿工業化、城市化給自然和傳統的社會環境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懷念過去的時光,以浪漫的心情理解往昔。此時,中世紀在人們的心目中不那么“黑暗”了。到20世紀,人們對中世紀的認識開始超越黑白二元對立的思維,中世紀在人們的眼里逐漸具有豐富的色彩。荷蘭歷史學家赫伊津哈的作品《中世紀的秋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中世紀的斑斕色彩。赫伊津哈說,“我們曾經把中世紀當作僵化和死亡的時代。然而就是在這里,我們不是處處看見指向未來完美結局的新氣象嗎?我們搜尋新生活的時候很容易忘記,和自然現象一樣,歷史的生死過程總是步調一致的。舊的思想形式消亡,同時就在同樣的土地上,新的莊稼開始茁壯成長”。他說,新興的人文主義和垂暮的中世紀精神的關系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果然,歷史學家又發現,歐洲的“文藝復興”并非只有一次,中世紀發生過多次“文藝復興”。其中,美國學者哈斯金斯的著作《十二世紀的文藝復興》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中世紀的認識。哈斯金斯說,“中世紀沒有我們以前認為的那么黑暗和停滯不前,文藝復興也沒有我們以前認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中世紀展示了生命、色彩和變化,表現出對知識和美麗相當熱切的追求,在藝術、文學和制度上取得了頗具創造性的成就。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前存在多次類似的影響較小的復興”。按照哈斯金斯的說法,12世紀是一個在許多方面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羅馬式建筑步入巔峰,哥特式建筑開始興起,方言文學開始出現,拉丁古典著作、詩歌和羅馬法走向復興,吸收了阿拉伯人成就的希臘科學和大量的希臘哲學得到恢復,并且誕生了第一批歐洲大學。在高等教育、經院哲學、歐洲法律制度、建筑和雕塑、禮拜劇、拉丁詩和方言詩等諸多方面,12世紀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實際上,除了文化方面的發展以外,中世紀的歐洲工商業發展、城市興起、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生產和技術顯著進步,歐洲人口向歐洲北部、中部和東部地區拓殖,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歐洲的空間范圍,并且因為基督教隨歐洲人的遷徙和擴張而傳播,共同的宗教信仰把歐洲大地上的各族人群凝聚起來。從長時段歷史來看,中世紀恰恰就是當今“歐洲”的形成期。
三
把中世紀認同為黑暗時代,這樣的認識顯然已經過時?,F在的人們更愿意講中世紀是一個光明的時代。最近,一本號稱“中世紀歐洲新史”的新書出版,書名就叫《光明時代》(The Bright Ages,2021年英文出版,2024年11月推出中文版)。作者說,為中世紀這段歷史標定起點和終點是專斷的,該書的敘述就是要擺脫“黑暗時代”的迷思。
從黑暗到光明,“中世紀”的顏色出現了強烈的反差。如前所述,斷言中世紀黑暗是一種簡單化的說法,但說中世紀光明也未必合適。歷史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中世紀這個詞覆蓋上千年時間,適用整個西歐社會,在如此大尺度的時空里,歐洲社會的歷史內容極為豐富,任何單一的顏色都不足以描繪其全貌。從已知的關于中世紀歐洲社會演變的歷史知識來看,這千年的歷史進程不是呈現線性發展的軌跡,它有起伏,有發展,有擴張,也有收縮,而且常常是眾多時間線交相發展,簡單的語言難以描述。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用黑暗來形容教會的專制統治,此舉不算離譜,但那僅適合中世紀中晚期歐洲社會的某種狀況。同樣,光明也不能照亮整個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教會壟斷思想,對持有異端思想和科學觀念的人進行迫害,確實也是歐洲歷史上一個暗無天日的時代。然而,無論黑暗,還是光明,都是那千年歐洲歷史的一部分,以部分來言說整體,難免以偏概全。秋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比黑白更加符合歐洲歷史社會的復雜層次。不過,秋天有衰退之意。既已承認中世紀有秋天,這當然也就意味著中世紀有過盛期。有衰退的過程,必定有成長發展的經歷。確實,從10世紀起,工商業發展,歐洲城市興起,人口增長,土地開墾,農業生產區域大為擴張,這些歷史進程使得那個時期的歐洲,看上去就像處在萬物生長的春季,顯得生氣勃勃。這么說來,中世紀的歐洲也有過春天。
可見,在這一千年里,歐洲的歷史內容豐富,社會復雜,色彩斑斕。單用某一個詞匯,難以全面、準確、細膩地呈現這個世界。
四
人類依賴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對于外部世界的感覺,用語言作為工具來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抽象的詞語可以表達復雜深奧的思維,比喻則可以形象地向他人轉達自我認知和感覺。語言是社會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語言存在局限,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各個方面并非都可以用語言來言說。語言和人類自身能力的局限,決定了歷史學家的歷史認識的相對性。
回到對中世紀的認識?!昂诎怠弊鳛橐粋€標簽顏色,是對中世紀的負面評價,把它用于上千年的歐洲歷史中,顯然是對中世紀歷史認識的簡單化和擴大化。但說中世紀光明,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既然介于西羅馬帝國崩潰到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之間的千年時間,不再是一個同質化(黑暗)的“中間時代”,那么,“中世紀”作為覆蓋整個時代的概念是不合適的,也就失去了對歐洲歷史進行分期的價值和意義。
當代歷史學家揭示和恢復了這一千年歐洲歷史的豐富多樣,破除了關于它的“黑暗”的神話,那么,“中世紀”這個概念就可以放入史學史“博物館”了。當前,中國的歷史學家致力于構建中國自主的世界史知識體系,這項工作需要從辨識、批判和解構西方知識體系中的基本概念入手。如前所述,“中世紀”概念已立不住,那么,解構“中世紀”正是時候。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1日 1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