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延瑜 編輯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高新區稼軒小學 杜升長
辛棄疾的詞,是金戈鐵馬與田園牧歌的交響;現代小學教育,則是生命初綻的土壤。當稼軒詞魂穿過時光的煙塵,與稚嫩童聲相遇,竟在童真、生活、想象、愛國與自然間,譜出了深沉而和諧的共鳴。
童真·珍視生命的本真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詞人筆下小兒姿態,何等天真自在!此中透出的豈止是憐愛,更是對生命原始本真狀態的欣賞與尊重。現代教育中,“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與此不謀而合——我們開始學著彎下腰來,理解孩子特有的節奏與視角,不再強求他們過早踏入成人的步伐,而是珍視其天性,鼓勵他們如“臥剝蓮蓬”般自然、舒展地生長。
生活·萬物皆為課本
辛棄疾善將宏闊的愛國熱忱與深沉的哲思,融于日常景物之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田間尋常聲息,竟成了希望與喜悅的吟唱。這啟發我們:教育何嘗只囿于課堂四壁?花開花落、市井喧囂、鄰里故事……無不飽含生命的學問。引導孩子們用感官觸摸世界,在生活這本無字書里,汲取真實的智慧與力量——讓知識在生活的土壤中自然生根。
想象·讓心靈張開翅膀
稼軒詞中意象瑰麗奇幻:“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太常引》)。這壯闊的想象空間,不正是孩子內心世界的天然映射?小學語文課本中,神話傳說、童話寓言皆在喚醒這份天性。我們更要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象,或寫出心中奇景,或畫出夢中天地——在想象力的天空中,孩子心靈的翅膀得以舒展,飛向更遼遠的未來。
情懷·種下愛國的種子
辛棄疾一生以收復河山為志,其詞豪情如潮:“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份深沉的家國情懷,如何植入現代孩子的心田?并非僅靠宏大敘事,而是通過身邊點滴:講述家鄉風物之美,銘記先輩奮斗足跡,在升旗儀式中感受莊重,在社區服務中體味奉獻——讓愛國情懷如涓涓細流,悄然浸潤童心。
自然·永恒的啟蒙導師
辛棄疾對山水草木充滿深情:“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自然在他眼中是知己,更是靈魂的對話者。現代教育日益強調“自然教育”的重要——讓孩子在山野間奔跑,在泥土里探尋生命奇跡,在仰望星空時感受宇宙浩瀚。自然這位無聲導師,教給孩子的謙卑、敬畏與聯結感,是任何書本都無法替代的。
辛棄疾的詞歷經久遠穿越時空,竟與現代小學教育的脈動如此契合。他筆下流淌的童真、生活氣息、飛揚想象、家國情懷與自然之愛,不正是我們今日渴望滋養孩子心靈的核心養分?教育,究其根本,是為生命“賦形”,為靈魂“鑄魂”。當我們以辛詞般的赤誠與慧眼去理解童年,保護其純真,激活其想象,引導其在生活與自然中感悟,在細微處培育家國情懷——我們便是在以最溫柔而有力的方式,回應著那來自歷史深處的、對生命蓬勃成長的永恒期盼。這,正是辛棄疾詞魂于現代課堂的深沉回響。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