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延瑜 編輯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高新區瀚陽學校 李丹丹
孩子最需要了解的不是世界,而是他們自己。他們需要從我們的眼中、聲音中、肢體表達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題記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的作者是加拿大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它剖析了依戀關系對兒童成長的核心價值,指出孩子行為的本質是渴望被養育者“看見”而非單純矯正。他們需要通過養育者的回應確認自我存在感,在安全依戀中建立方向感。若長期缺乏情感回應,孩子可能陷入“無回應之地即絕境”的心理困境,進而引發行為偏差或自我封閉。
初讀此書時,我為其“關系先于教育”的理念所震撼,在實踐中更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教育始于對生命需求的看見與回應。
孩子需要“被看見”,而非“被贊美”
研究表明,經常被贊美的孩子反而更擔心失敗。在一項兒童解數學題的實驗中,解完簡單題目后,研究者對部分孩子贊美其智力(“你太聰明了!”),對另一些則指出其努力(“你很用功”)。隨后面對更難的題目時,因“聰明”被贊美的孩子更擔憂失敗,傾向于選擇簡單任務,遇困難時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自尊水平下降。
贊美天賦竟會打擊自尊?這看似反直覺,卻契合我們的經驗。贊美雖令人愉悅,本質仍是評價——它將人捧高后匆忙定論。這種“結論”帶來壓力:受贊美者常擔心自己配不上贊美,從而更傾向于重復安全行為(“既然這樣做被肯定,何必冒險?”),甚至可能選擇放棄(“怕再寫下去露怯”)。
例如,夸孩子“這幅畫太美了!”或“你是小棋王!”,孩子會開心。但若再請其創作或對弈,他可能猶豫。過度贊美如同定性,反而關閉了溝通空間(潛臺詞如:“承認吧,你就是差學生”),帶有拒絕意味。孩子只需“認罪”,無須多言。
相反,非評價性的“看見”更接近真相。它描述經驗本身,為信息流通創造空間:“說吧,我對你經歷的感到好奇。你只需描述,無須辯解。” 例如,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和河,河里有只船,船上的人在釣魚嗎?還戴著帽子!這邊畫了太陽,那邊畫了月亮,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這種對經驗本身的認知和確認,遠比挖空心思的“贊美”更能傳遞重視。
降低標準要求,溫和回應期待
內向孩子在集體中易被忽略。他們怕“拋頭露面”卻渴望關注,但過分張揚的關注會令其害羞失措。他們更需溫和、具體地回應。
班上曾有位安靜內向的女生,集體游戲時總躲閃。一次“湊數找朋友”游戲中,活躍的孩子很快參與,她卻站在一旁觀望。以往我會特別關注她,這次則不同:每當走到她面前,我自然地短暫拉住她的手(即使她很快松開)。幾輪后,她竟主動加入隊伍,開心地與同學拉手游戲。再次開始時,我走到她身邊,用力握住她的手帶她尋找“數字朋友”。
身為教師,需“因材施教”。內向孩子常自我要求嚴格(“細線條”),教師宜適當“粗線條”——降低“標準線”要求。過高關注易增其心理壓力,關注度驟降又易致心理落差。教師應主動耐心地關照、走近他們,多花時間陪伴,讓其感受到被關注和在乎。獲得安全感后,他們便更愿參與游戲、表達自己,逐步開放地融入伙伴。
看見的前提是建立關系
“看見”的前提,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起“有回應”的關系。孩子出生雖與養育者自然關聯,但真正的“關系”核心在于“互動與回應”——尤其是當孩子啼哭、叫喊、歡笑或傷心時,能否得到及時回應。孩子需在此類回應性關系中建立安全感。幼小的他們,唯有得到回應與關照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無回應對孩子而言如同死亡般可怕。
長時間被無回應情緒包圍的孩子,易出現發展缺失:逆反、逃避、攻擊性、欺凌、成績不佳、性意識扭曲、社交障礙等。這些常被歸因于性格或孩子本身,《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則揭示:根源往往在于幼時未被“看見”。養育者未能在孩子各種情緒時刻給予足夠關注與回應,孩子便逐漸封閉自我,不再期待。
我們常只關注孩子的“壞行為”,卻忽視行為背后的意圖。唯有關注意圖背后的需要與感受,才能“看見”孩子的心。心與心的相互理解,才能讓愛在親子間流動。人唯有被“看見”(被發現),才感到生命有意義、與他人有連接。被看見是生命最本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