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省農科院的專家來‘現場問診’了!”一聲招呼讓王建全喜出望外,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研究員甘雨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了泥濘的稻田,俯下身子、翻動葉面、仔細觀察。“植株的密度過大,要盡快改...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雨又下了一夜,太陽終于爬上了大婁山。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種糧大戶王建全望著綠油油的稻田卻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長得快,可田里的稻飛虱太多了,惱火呦!”
“老王,省農科院的專家來‘現場問診’了!”一聲招呼讓王建全喜出望外,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研究員甘雨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了泥濘的稻田,俯下身子、翻動葉面、仔細觀察。“植株的密度過大,要盡快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甘雨說。
“那啷個整呢?”王建全焦急地問。“抓住天氣轉晴的時機,排干水,好好曬曬田。”聽了甘雨的話,王建全吃下“定心丸”:“聽農科院專家的錯不了!”
在幾百公里外的安順市普定縣黃桶街道新堡村茶山上,種茶能手劉曉雅正同茶農們說著同樣的話:“我聽了劉老師的,換了新品種,成活率95%。”原來,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特派員劉亞兵來到茶壟間講解種植“黔茶1號”的門道,這個品種花香獨特、高產優質,連續3年入選貴州省十大農業主導品種。
農民何以如此信賴農科院的專家?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傅強告訴記者:“院里的一代代研究人員致力于和貴州農民一起破解‘山地劣勢’的難題。如今,我們終于在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上初步建立起‘產業優勢’。”
在銅仁市德江縣桶井鄉的石縫間,“黔玉1號”玉米扎根生長。“原來畝產不足300斤,現在產量翻番……”當地村民煮上一鍋滾燙的玉米,說起了家常,“這是我們盼了一輩子的‘金疙瘩’嘞!”
“金疙瘩”是如何煉成的?“貴州山多地瘠,北方良種水土不服,南方品種又難敵低產桎梏。”貴州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玉米創新團隊帶頭人、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高級科學家陳澤輝回憶,“我們下決心,要培育出適合貴州山地種植的玉米品種。”
面對困局,陳澤輝帶領團隊開啟一條“候鳥式”科研之路:冬季南下海南加代繁育,暑期再返貴州、河南的試驗田。歷經10年磨礪,1900份核心種質資源庫愈發成型,197個關鍵基因圖譜被逐一解析,最終團隊鍛造出全球獨有的玉米育種“溫熱融合”核心技術。
2024年豐收季,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雪山鎮,新鮮馬鈴薯堆成小山,一場測產緊張進行。“‘黔芋9號’畝產3367公斤!”當來自貴州省科技廳的專家高聲宣布結果后,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這個數字是傳統品種產量的兩倍有余。
“黔芋9號”由貴州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歷經10余年選育,還原糖含量極低,油炸不焦化,成為貴州首個鮮食與炸條兼用型馬鈴薯。該品種的主持選育人李飛研究員介紹:“‘黔芋9號’已經成功實現品種轉讓許可,隨著品種推廣度擴大,更多農戶都能獲益。”
近年來,在搜集開發種質資源基礎上,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接連成功選育新品種65個,覆蓋糧食、油料、經濟作物、果樹等,更多土里“生金”的故事正在黔山貴水間上演。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1日 04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