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我做事做學問所信奉的理念是:萬事皆能,唯不言棄。研究問題也好,開拓事業也罷,沒有終點,或者把上一個終點當成下一個目標的起點,讓自己始終走在追求目標、向事業頂峰攀登的崎嶇道路上。
【我是這樣做學問的】
作者:吳士存(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幾十年來,我做事做學問所信奉的理念是:萬事皆能,唯不言棄。研究問題也好,開拓事業也罷,沒有終點,或者把上一個終點當成下一個目標的起點,讓自己始終走在追求目標、向事業頂峰攀登的崎嶇道路上。
我是最后一屆工農兵學員。1977年我進入縣衛生學校學醫,畢業后被分配到一家社辦鋼鐵廠當醫生。1979年我第一次參加高考失利,于是破釜沉舟,辭去工作。在脫產復習不到10個月的時間里,我將高考數學成績從4分硬是拼到了80分,終被南京大學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錄取。畢業后我有幸留校任教,直至1991年南下來到海南,正式開啟了我的外事工作生涯和南海研究事業,以及創辦南海研究智庫的創業之路。
從蘇北農村到六朝古都南京,從地道的農民到大學教師;從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江蘇到天涯路遠、海角山遙的海南,從社辦企業醫生到南海研究領域的學者,如果讓我用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人生和事業軌跡,那就是“趕路”,永不停歇地“趕路”。就做學問而言,我起點低、積累少。如果說現在我在南海研究領域有所建樹,在國際舞臺上能被同行認可,那全是靠花時間、用“呆力”熬出來的。
參加中越劃分北部灣談判,是我從事北部灣問題和南海研究的起點。1991年中國和越南關系正常化后,雙方都認為有必要盡早解決包括北部灣在內的邊界領土和海域劃界問題。根據外交部安排,海南省外事辦公室是承擔談判前期調研工作的地方省份機構之一。從1993年至2000年,我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和專家組成員參與了中越北部灣劃界談判,從此一發不可收地瞄上了在學術研究領域“不停地趕路”的新目標。1996年,靠著一塊鋼鐫“海南南海研究中心”的標牌、一張手繪北部灣地圖以及一部臺式電腦,我和僅有的2人團隊在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踏上了南海研究的艱辛歷程。
2004年7月,海南南海研究中心升格更名為中國南海研究院,成為南海研究領域的“國家隊”,隨后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2013年,我離開了工作22年的海南省地方外事工作崗位,由兼職轉為全職擔任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全身心地投入南海研究事業中來。正是在這段時間,中國南海研究院走到前臺,我也站在了國際輿論斗爭的前沿。2021年8月,我從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的位置上退下來,除繼續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外,不久又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創辦了民辦專業涉海智庫——華陽海洋研究中心,把上一段事業旅程的終點當作開啟新平臺做學問、干事業的起點。
作為一名公職人員,總會有退休離崗的一天。但是,作為一名學者,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道路上、在南海研究和海洋治理人才青黃不接的當下,我決不能“撂挑子”和放松斗志。如今我已年近“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但仍和過去一樣每天閱覽大量的文獻資料、思考前沿問題、寫作時評文章、閱讀英文專業論文和練習英文口語,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了30多年。
國際學術舞臺也是“課堂”,還是我尋找研究課題和話語爭奪目標的源泉之一。南海問題復雜而敏感,既涉及領土主權爭議,又關系到海洋權益主張,涉及國家之多、爭議島礁數量和主張重疊海洋管轄范圍之廣,在全球絕無僅有,相關的多邊國際會議頻繁舉行。2000年,我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涉南海的國際會議,迄今已參加近百場。應該承認,我的成長與相對“老練”也得益于國際會議的“培訓”與“熏陶”。未來只要國家需要,我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發聲。
幾十年的打拼和磨煉,讓我深刻體會到,做好學問、做深學問、做精學問,除了有必要的知識儲備、科學的研究方法、長期的資料積累外,還需要有國際化視野以及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和技巧;要努力在國際前沿平臺上把對方豎起的“靶子”作為研究和攻關的新目標,并用新的視角將其變成我主動反擊對手的依據。
回顧30余年來在南海研究領域的“跌打滾爬”,結合自己一路創業的奮斗歷程,我有三點感悟。
一是研究要聚焦國家需求。始終要以服務國家利益為初心,在治學的過程中實現并提升個人的人生價值。南海研究必須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要為國家戰略決策提供智力支撐。我牽頭開展的各類課題研究,涉及政治、歷史、法律、環保、經濟、國際關系、地區安全和資源開發等,都是以服務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導向的;積極在國際舞臺以學者視角、西方人能聽得懂的語言發聲。此外,還要持之不懈地將每一個問題做精做深,由點到面,從基礎起步到創立自主知識體系,逐步把南海研究確立為我和團隊終生奮斗的事業,并立志創立中國人唱主角、讓西方人刮目相看的新學派。
二是有平臺和團隊的支撐,才能保障研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南海研究從來都不是單打獨斗,涉及歷史學、國際法、國際關系、海洋科學等多個領域、學科,平臺的支撐和團隊的協作必不可少。
三是要有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勇氣。做學問既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也要有堅強面對挫折的定力,還要敢于“與自己過不去”。人生旅程中,挫折和失敗是常態,但無論在任何時候遇到任何困難,只要不放棄,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海南南海研究中心升格為中國南海研究院的過程中,即便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和挫折,但我始終不放棄,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終于推動一個邊陲省份的小型智庫獲得了“國字號”冠名。
人生就是趕路,就是不停地做對國家和人民有意義的事情。只有不斷地探索未知領域,才能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人這一生的成就或許有大有小,但必須努力,甚至有時要和自己過不去,才能走得更遠。“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個道理顛撲不破。要做大事和做成大事需要很多客觀條件,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超人的遠見、常人難以做到的勤奮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毅力。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1日 0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