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張曉文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澤市曹縣古營集鎮中心小學教師 劉素珍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初讀《不跪著教書》,“不跪”二字如同一束強光,穿透教學慣性的迷霧,照見教育本真。書中倡導的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歸還課堂主動權、以學識為底氣等理念,絕非高懸的理論旗幟,而是可落地生根的實踐指引。我在數學教學的“一畝三分地”里,嘗試以“不跪”的姿態耕耘,與學生共赴成長。
看見差異:在個性土壤里播撒成長種子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數學學習者,有著各異的思維節奏與興趣點。張逸龍與董一諾,是我教學中遇見的兩種典型。
張逸龍并非學困,卻總被糟糕習慣拖后腿。課堂上,他的眼神常飄向窗外;作業本里,紅叉與空白交替出現。若是“跪著”教書,我會用統一標準衡量,給他貼上“差生”標簽,可這只會讓他在數學學習的困頓里越陷越深。于是,我試著“站著”看見他的獨特——他對數字并非毫無感知,只是缺一份專注與自主的引導。把他調至前排,是“看得見”的開始。
我的目光與提醒,成了他課堂專注的“小拐杖”。在作業上,我賦予他自主選擇權,這更是打破常規的嘗試。每天放學后,我們一起梳理數學任務:是攻克乘法豎式,還是鞏固分數意義?他在選擇中,逐漸找回對數學學習的掌控感。最初,他只選3道題,可當我在全班面前夸他“說到做到,這就是數學人的誠信與自律”時,他眼中閃過的光亮,讓我確信差異尊重的力量。后來,他主動挑戰奧數題,作業本上的字跡也從潦草變得工整,學習習慣與成績同步攀升。這讓我明白,小學數學教學里的“不跪”,是蹲下身,看見每個學生的學習節奏,用適配的方式,讓數學知識自然生長。
一諾的沉默,藏著留守兒童的孤單。數學課堂上,她像被按下“靜音鍵”的計算器,即使被點名,也只是低頭擺弄筆。“跪著”教書的話,我會默認她“性格內向,學不好數學”,可“站著”的我,想叩開她數學思維的窗。談心時,我知曉她對圖形拼接有興趣,這成了數學破冰的入口。在小組討論中,我刻意安排她和喜歡圖形的同學一組。當她第一次小聲說“長方形能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時,我立刻當著全班表揚:“一諾發現了圖形的秘密!數學就是要這樣觀察與思考!”
這份肯定,像給她的數學思維注入勇氣。后來,她主動舉手講軸對稱圖形,走上講臺時,緊張得聲音發顫,卻清晰講出“對折后重合”的本質。全班掌聲雷動,她眼中的光芒,照亮了數學課堂里尊重差異的路徑——每個孩子都有數學天賦的微光,“不跪”的教師要做微光的捕捉者與放大者,用耐心和適配的方法,讓數學成為他們表達自我的語言。
歸還主權:讓數學課堂成為思維探險場
“跪著”的數學課堂,教師是“解題司令”,學生是“答題士兵”;“站著”的課堂,教師是“探路向導”,學生是“思維探險家”。
我嘗試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從“教數學”變為“陪探險”。在“多邊形面積”單元,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主選題,是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還是探索梯形面積公式?他們分組從課本的數學繪本中查閱資料,動手剪拼、用學具模擬轉化過程,激烈討論“轉化后圖形與原圖形的關系”。有小組發現,將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拼成長方形,不僅可以運用課本里的方法,還能通過“割補法”將其變形成三角形再進行面積推導,過程雖然復雜,卻有效拓寬了思維。展示成果時,學生們像小老師,拿著教具滔滔不絕,從“底和高的對應”講到“轉化思想的普適性”。我在旁邊適時追問:“如果是不規則圖形,轉化思想還能用嗎?” 引發更深層思考......
在這種“不跪”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數學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建構者。他們學會質疑:“為什么圓的面積推導不能用長方形,要用近似長方形?” 他們學會創新:用“排水法”結合轉化思想,成功估算出不規則樹葉的面積。數學不再是枯燥公式,而是可探索、可創造的思維宇宙,學生在自主中觸摸到數學的本質——不是記住答案,而是學會思考與解決問題。
充盈底氣:以學識迭代支撐“不跪”姿態
“不跪著教書”,教師得有“站著”的底氣,學識是底氣的源泉。在數字化浪潮里,數學教學不能困守粉筆黑板,要借技術東風,讓數學更直觀、更生動。我主動自學AI技術,利用豆包生成數字人,借助即夢、Kimi等剪輯工具,將抽象的概念或枯燥的數學史轉化為鮮活的動畫,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挖掘中小學智慧平臺上的寶藏功能,在講“軸對稱圖形”時,平臺上的教學工具成了魔法棒——點擊鼠標,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像被施了咒,沿著對稱軸緩緩生成,彩色線條閃爍,清晰呈現出“對稱點到對稱軸距離相等”幾字。學生們瞪大眼睛,有的伸手模擬對稱軸,有的小聲驚嘆“原來這樣”。這比黑板上畫圖講解,在效率和直觀性上有著天壤之別。
除了技術,教師的學識底氣還來自對數學本質的深挖。教“雞兔同籠”,不僅要講假設法,還要拓展到“抬腿法”“方程法”,甚至聯系到“置換問題”的數學模型。我和學生探討“為什么要學古老的雞兔同籠”,引導他們發現:數學是解決一類問題的思維工具,古今智慧相通。當我能把數學知識講出厚度與廣度,課堂上的“站著”才更有力量——學生信服的,不僅是教師身份,更是扎實學識帶來的專業光芒。
堅守初心:讓“不跪”成為數學教育常態
“不跪著教書”,于小學數學而言,是一場持續的修行。它不是否定傳統,而是突破慣性,回歸“育人”本真。在張逸龍和董一諾的轉變里,我看見:尊重差異,能讓數學學困生找到前行的步幅,讓沉默生發出思維的聲響;歸還主權,能讓數學課堂從“知識灌輸站”變成“思維發散站”;充盈學識,能讓數學教學接上時代需求與學科本質的雙軌。
未來,我仍會以“不跪”的姿態,深耕小學數學:在每堂課前,琢磨如何讓知識適配學生差異;在課堂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數學主角;在課后,持續學習新技術、深研數學本質。因為我深知,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根基,“不跪”的教學,能給孩子埋下獨立思考、熱愛數學的種子,讓他們未來無論面對多難的數學題,還是多復雜的人生題,都能挺直腰桿,用數學思維與獨立人格去求解、去創造。
愿我們都能堅守“不跪”的教育姿態,在小學數學的天地里,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站著”思考、“站著”成長的新時代學子,讓數學教育真正成為照亮生命的光,而非束縛靈魂的枷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