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張曉文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澤市曹縣韓集鎮西大莊小學 呂芳芳
當下,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學生不愛讀書”、“閱讀理解能力差”......在抱怨學生之余,我們是否反思過:作為引路人的教師,自身是否做到了熱愛閱讀、精于閱讀之法?《教師閱讀力》一書,正是基于這樣的教育現象,對教師的閱讀現狀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它指出,教師閱讀力的缺失,不僅影響著自身的專業發展,更制約著學生的成長,乃至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
當教師自身閱讀狀況不佳時,便難以在課堂上旁征博引,以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師自身若缺乏對閱讀的熱愛與堅持,也難以身體力行地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更難以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正如書中自序所言,教師承擔著培養未來社會閱讀人口的重任,只有教師自身成為熱愛閱讀的典范,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書籍的世界,讓閱讀成為學生一生的財富。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推動教師閱讀,就是在為社會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思考、反思和批注是提升閱讀質量與教學能力的重要方式。過去閱讀時,我常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思考。而現在,我的一個顯著改變是學會了精讀,把思考、反思加批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在讀完《教師閱讀力》后,我更加認識到三者結合的重要性。閱讀時,我常常邊思考邊批注,在書頁間標注對教育理論的理解與疑問。在閱讀《不跪著教書》時,我在“‘地動儀’真的那么靈嗎”中批注:沒有質疑,何來思考,沒有思考,何來創造。在“只要肯讀書”中,我批注:教師一定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拒絕做躺平型的教師。這些即時的思考與批注,不僅加深了我對文本的理解,更促使我不斷審視自身教學行為,將閱讀中的感悟轉化為改進教學策略的實際行動。我也將這種閱讀方法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批注,共同提升閱讀的深度與質量。
除此之外,《教師閱讀力》中關于讀寫結合的深入闡釋,也為我的教育教學打開了全新的視野。以往,我在語文教學中常陷入閱讀與寫作彼此脫節的誤區,導致學生難以將閱讀積累轉化為寫作能力。自開啟本輪閱讀計劃后,我便積極踐行讀寫結合理念。在研讀教育經典與專業著作時,我堅持通過書寫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來沉淀思考,促進知識內化。當讀到《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中“教師不寫何以教學生寫”這章時,我更是深受觸動。文章中強調教師只有自己堅持寫作,才能真正理解寫作的難點與樂趣,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慢慢地,我嘗試將閱讀感悟與課堂實踐結合起來,這一探索既深化了我對教育理論的理解,也顯著提升了教學指導能力,使讀寫結合的教學更具實效。
對于《教師閱讀力》中“用閱讀克服本領恐慌”這一觀點,我也深以為然。在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技術不斷涌現,教師很容易產生本領恐慌,而閱讀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閱讀教育經典著作、前沿研究成果等,教師能夠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
我更加明白,閱讀能力不僅關系著教師的專業成長,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得益于從書中學到的讀寫結合、思考、反思與批注方法,不僅我自身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也努力嘗試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希望能幫助他們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按照這本書里的方法去實踐,不斷改進閱讀教學,踏踏實實做好閱讀教學工作,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也希望能帶動更多人重視閱讀,為教育和社會發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