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張曉文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曹縣第一中學教師 喬為華
理想覺醒:在閱讀中遇見光
翻開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扉頁上“最好”二字便如一顆石子投入心湖。書中沒有高深晦澀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將教育的真諦娓娓道來。李鎮西老師用三十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最好”不是完美無缺,而是永不停歇地追尋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昨天的自己。這份對教育純粹的熱愛與執著,讓我這個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十多年的老師,在平凡的教學生涯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初心。
書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情感如春風化雨。他記錄下與后進生交心的徹夜長談,為學生舉辦生日會的溫暖場景,以及面對學生犯錯時的循循善誘。這些細節讓我意識到,數學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與心的對話。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期,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常常讓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如何在冰冷的公式定理中融入溫度,成為我閱讀后思考的首要問題。
以愛為舟:走進學生的數學世界
閱讀帶來的思考很快在課堂上有了實踐。
記得初二上學期,班上轉來了一名叫小林的學生。第一次數學測試,他只考了32分。他在課堂上眼神游離,作業幾乎全是空白。起初,我嘗試用常規的方式鼓勵他,課后單獨輔導、布置基礎練習題,但效果甚微。重讀《做最好的老師》中“轉化后進生”章節時,李鎮西老師“先走進學生心靈,再走進知識殿堂”的觀點點醒了我。
我開始主動觀察小林的日常,發現他總是在課間默默畫畫,我便從他的畫作聊起;得知他喜歡籃球,就和他討論NBA比賽中的數學問題——計算球員的投籃命中率、場均得分。漸漸地,小林愿意和我分享生活點滴。一次聊天中,他突然說:“老師,我不是不想學數學,就是覺得那些公式像天書。”這句話讓我意識到,要幫他跨越數學學習的障礙,首先要打破心理上的壁壘。
我將數學知識融入他感興趣的情境:用籃球比賽的計分規則講解有理數運算,通過設計繪畫圖案滲透幾何圖形的對稱性。當小林用勾股定理計算出籃球架到三分線的垂直距離時,他眼中閃爍的光芒讓我難忘。期末測試,他的成績提升到68分,雖然不算優秀,但這份進步背后,是一個學生重拾學習信心的開始。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說:“教育是點燃火焰,而非填滿容器。”每個學生都是待燃的火種,老師的責任就是找到那根火柴。
創新課堂:讓數學思維綻放活力
《做最好的老師》中“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促使我對數學課堂進行大膽改革。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了做出改變,我嘗試在幾何圖形章節引入“項目式學習”。以“設計校園花壇”為例,讓學生分組測量校園空地尺寸,運用圓、三角形等知識設計美觀實用的花壇方案,并計算所需材料的成本。
在一次關于“一次函數的應用”教學中,我創設了“校園義賣定價策略”的情境。學生們化身“小商家”,分析成本、銷量與利潤的關系,用一次函數模型制定最優定價方案。課堂上,學生們激烈討論,有的小組為了驗證方案,甚至在課后進行模擬銷售實驗。原本枯燥的函數圖像變成了他們手中的決策工具,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真實生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更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與創新思維。正如李鎮西老師倡導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當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數學課堂便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教學相長:在反思中不斷前行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反復強調教育反思的重要性:“教育科研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寫教育日記。”受此啟發,我開始堅持記錄教學隨筆,將課堂上的成功案例、學生的突發問題、教學方法的嘗試都一一記錄。這些文字不僅是教學歷程的見證,更成為我改進教學的寶貴素材。
有一次,在講授“概率”的概念時,我按照傳統方式用擲硬幣實驗作為引入情景,發現學生們雖然理解了理論知識,但興趣平平。當晚,我在反思中寫道:“如何讓概率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過思考,我設計了新的教學方案:讓學生統計班級同學的生日,計算“至少兩人同月同日生”的概率。當學生們發現,僅40人的班級中,這一概率竟超過10%時,驚訝與興奮溢于言表。這個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反思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智慧的提煉與升華。
讀完《做最好的老師》,我更加堅信: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沒有終點,只有不斷的成長。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道路上,我或許無法成為完美的老師,但我可以像李鎮西老師那樣,永葆對教育的熱忱,用愛心澆灌每一顆求知的種子,用智慧點燃每一個思維的火花。
那些在深夜備課的時光,那些與學生促膝長談的瞬間,那些課堂上靈感迸發的時刻,都在詮釋著教育的意義。未來,我將繼續帶著這份閱讀的感悟,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追尋,努力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讓數學學習成為他們青春歲月中一段充滿溫度與智慧的旅程。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說:“教育是永恒的事業,追求‘最好’,就是要做到今日比昨日好,明天比今天好,每天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得最好。”這,就是我對教育事業永遠的追求。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