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濟南市催馬小學教師 張霞
“你可別招惹浩浩,他脾氣暴躁,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大發雷霆,班上很多同學都對他避之不及。”
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剛接新班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實在給了我打擊。浩浩這樣的孩子我該如何面對?這成為問題的焦點。作為班主任的我更應該正視這些不能融入集體的孩子。因此我閱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書中尋找與孩子溝通的橋梁。
在一個普通的星期二,我剛要準備去上課,班里一個孩子急慌慌的向我跑來,大喊道:“老師你快去班里看看吧,浩浩又在班里發瘋了!”
發瘋?這個詞聽起來是多么的讓人忐忑不安,我滿腦子都是他要打同學的畫面。我急匆匆到達教室,只見浩浩雙手攥拳,滿臉通紅,站在自己的位置,喘著粗氣大喊:“要你管啊?你算老幾?你再說一遍試試……”
整個教室都是浩浩咆哮的聲音,這時浩浩座位附近的孩子不敢回到自己的位置,生怕挨上一頓打。周圍的孩子都像看熱鬧似地看著浩浩,當然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場面。班里亂作一團,看到這樣的情境,我告訴自己要冷靜下來。我把浩浩喊到教室最前面,讓班里安靜下來,問全班同學發生了什么事情?剛剛安靜的教室又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一個個爭著搶著想第一個說出浩浩的“罪狀”。
被浩浩吼的那個孩子說:“我只是讓浩浩趕緊交作業,話還沒說幾句,浩浩就開始發脾氣,對我大喊大叫還想打我……”話說到這,班里又開始躁動起來。
我轉身問浩浩是這樣嗎?浩浩抹著眼淚大喊:“我都告訴他我交給組長了,說了好幾遍他不信,還一直和我要作業,煩死了……”
我并沒有打斷浩浩的發泄,等他將自己的委屈全部說出后,我也明白了。
浩浩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被大家貼上了“壞學生”的標簽,而浩浩也是在同學們言語否定、諷刺的環境中時常崩潰。這就是在班里為什么經常出現浩浩與同學暴力溝通的原因。
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我將發生的事情客觀的描述了一遍,并說出了浩浩此時的感受:“浩浩,老師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同學的不信任、不尊重對嗎?看到你這么生氣,老師也覺得這件事挺讓人生氣的。”這句話說完,浩浩憤怒的神情漸漸地在消退,神色緩和了許多,“你是不是希望同學們能夠信任你?理解你?”
浩浩看著我點了點頭。
我接著說道“老師希望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時,你想發脾氣了就去辦公室找我,讓我來幫你解決你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好嗎?老師相信你能漸漸地努力控制住自己的脾氣。”說完我拍了拍浩浩的肩膀,給予他更多的鼓勵與肯定。
浩浩的壞情緒平復了,但事情還沒處理完。我借此召開班會“學會理解與尊重”,讓班里的孩子去理解與包容暴躁易怒的浩浩,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借助班會我教給班里的孩子們學會怎樣與人溝通。
經過不斷溝通,我以為浩浩會有很大的進步,可有些事情總是事與愿違。我以為付出就會有收獲,以為用心就可以改變很多。當浩浩與班里孩子有沖突時,他脾氣一上來,依然全然不顧我們之前溝通的解決辦法,依舊我行我素。我只有繼續耐心地將發生事情的客觀復述出來,傾聽他的感受,說出他的需求,再明確我希望他能如何面對與同學之間的矛盾。
時間一天天過去,終于有一天,浩浩跑來一臉平靜地和我說:“老師,剛剛咱班的小亮總是看我,我覺得他在嘲笑我,我想發脾氣,但是沒有,我跑來只想和你說一下這件事。”
聽到浩浩這么說,我內心時既激動又驚喜,我向他豎起大拇指,浩浩自豪地笑了。
我把那個“嘲笑”浩浩的孩子喊過來,詢問情況。這件事其實只是同學看了浩浩一眼而已,并沒有惡意。浩浩也漸漸明白,不能總是惡意揣測別人的一個動作或者眼神。在全班同學的理解與包容下,浩浩也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積極融入班集體,教室里也就很少再出現浩浩那咆哮的聲音了。
《非暴力溝通》教會我要學會用心經營,付出后不一定是成功,堅持后才能看到真正的結果。作為老師的我們也要接受學生的“不完美”,并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用耐心擊破周圍刺骨的堅冰,用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給予成長的“甘露”,那么他也會慢慢地迎來自己的花期,在陽光絢爛的春天,綻放出最美、最動人的花朵。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