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廣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這片產業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 鞏悅悅 曲阜報道
編者按: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廣大青年的出彩人生,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這片產業資源豐富的土地上,職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職教先鋒”專欄,深度報道山東職業教育賦能地方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為全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山東經驗”。
清明漸近,思念如煙浸潤在齊魯大地。在曲阜遠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室里,一位扎著馬尾、面容清秀的“00后”女孩正對著講臺下的學生們侃侃而談。她是陸文慧,出生于2002年,是該校最年輕的殯葬專業教師之一。從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到殯儀館告別儀式的司儀,再到如今教授《殯葬文化學》的高職教師,她為何要選擇殯葬專業?
圖為山東省首批殯葬專業的學生,陸文慧成了他們的專業課老師。
“2021年大年初一,我媽接到外公去世的消息。當時正值疫情,我們在安徽,外公卻在1500公里外的廣西,買不到票,無法立即趕回去。”回憶至此,陸文慧眼角泛起淚花,“那三天,街上滿是拜年或憧憬新年的人們,我們一家卻強忍著不陷入低迷的情緒。可那畢竟是媽媽的爸爸,我的外公。”
看著蜷縮在床上一言不發的母親,陸文慧感受到徹骨的難過。“親人突然離世,我們卻連最后一面都沒能見到。那時我只有一個念頭:希望像我媽媽這樣的人不再留遺憾。”這個執念,讓從小連葬禮都未參加過的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堅定寫下“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專業”。
三年間,陸文慧系統性學習殯葬知識,斬獲第十一屆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殯儀服務員(學生組)三等獎、安徽省民政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同一組別一等獎,以及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畢業實習期間,她在安徽一家殯儀館擔任司儀,負責為家屬及逝者主持告別儀式。
陸文慧仍清晰記得,第一次輪崗協助清洗遺體時,遺體袋里是一位三四十歲的女子。拉開拉鏈的瞬間,一張仿佛沉睡的年輕面龐映入眼簾。手指觸到尚有余溫的皮膚時,她注意到了逝者眼角未凝固的淚珠,“她穿著家人準備的精梳棉家居服,襪子也是同材質的。”那一刻,陸文慧突然無比難過,“這是誰的女兒,又是誰的媽媽?”強忍哽咽,她協助師兄為逝者換上了精美的壽衣。
擔任司儀時,她曾為一位同齡女孩策劃葬禮。相冊從上海博物館、北京天安門前童真的笑臉,到病床上消瘦的容顏、剃光頭發的最后留影,不過十幾張照片便是一生。女孩父親顫抖著遞來眼鏡,懇請陸文慧為女兒戴上。輕輕擺正眼鏡后,主持告別儀式的她聽到哀樂聲中爆發的壓抑哭聲,“生命的儀式與消逝,仿佛就在一瞬間。”
2024年底,陸文慧決定離開殯儀館,站上大學講臺。這一轉型源于一場“生門”前的對話。一次葬禮后,家屬折返緊握她的手說:“謝謝你把我爸一生的辛苦全都講了出來。”這句話讓她意識到,若工作的意義在于給予家屬慰藉,那么作為殯葬專業教師的意義,則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堅守職業道德,并對生活保持憧憬。
如今在《殯葬文化學》課堂上,陸文慧會告訴學生:“殯葬業是厚重的,人性的守望絕不僅是一塊墓地或一場葬禮。”望向比自己僅小兩三歲的學生,她深知這些年輕人未來將為逝者整理儀容、安撫家屬,而她的責任是讓每一雙手傳遞溫度。
“一個鮮活的生命在此長眠,一份溫暖的記憶在此蕩漾。這背后蘊含的不僅是對生命真諦的思考,還有對職業真諦的深刻理解。”陸文慧說。
清明節前,記者在曲阜遠東職業技術學院專訪了陸文慧(如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