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話題“北大將全面取消績點”沖上熱搜昨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文討論北大的績點改革。不同網友發文稱,7月25日,北京大學在校內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內容包括:從202...
今天
話題“北大將全面取消績點”
沖上熱搜
昨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文討論北大的績點改革。不同網友發文稱,7月25日,北京大學在校內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內容包括:從2025級學生起,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課程考核成績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進行評定和記載(等級制成績不換算成績點);不再設置指導性課程成績優秀率指標。
7月26日,一名北大學生向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證實了上述通知。
圖源/北京大學校內信息網
《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
不以單一標準評價學生學業能力
通知提到,為鼓勵學生勇于探索,開展跨學科學習、修讀挑戰性較強的課程,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每學期第九周結束前,學生可在部分公共基礎課程(部分)和專業課程包以外的課程內選擇1門課,以“合格制(P/NP)”方式記載成績。成績記載方式確定后,不可修改。成績合格可以取得該門課程學分。據悉,不允許自選P/NP的課程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大學英語、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信息課程、軍事理論、體育課等公共基礎課程;二是主修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及院系規定的其他不允許自選P/NP的課程。
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課程考核成績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進行評定和記載。學校倡導各院系、課程團隊和任課教師根據學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性質選擇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成績記載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持續探索創新。
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不再設置指導性課程成績優秀率指標,任課教師可按照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公正評定成績。各院系應加強對平行班課程的統籌管理,建立相對統一的評價方式和標準。學校將定期向院系反饋課程的成績分布情況,院系應督促課程成績分布不合理的授課團隊和任課教師及時改進。
為鼓勵學生更好地探索發展方向、發揮個人稟賦,不以單一標準評價學生學業能力,自在學年級為2025級的學生開始,學生學業情況將由成績單完整體現,在各類含有學業評價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各院系應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制定不同使用場景的學業評價辦法。
對于在學年級為2023級和2024級的學生各院系可繼續沿用原有評價方式。條件成熟的院系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情況基礎上,可以提出相應銜接方案,保證平穩過渡。本年度推免資格申請和審核工作按原辦法進行。醫學部可根據醫學教育特點與實際情況做好優化學業評價相關工作。
北大生科院3年前推動“去績點化”
實際上,早在2022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就正式推行“去績點化”,全院本科生課程成績推行等級制。提到改革初衷,該學院老師認為:“一門課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們認為從知識掌握上已經足夠好了,沒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達到95分以上。”
北大官微今年2月17日發布了一篇文章,介紹了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獲得2024教學成就獎的王世強教授推動“去績點化”改革的歷程。文章表示:三年時間過去,去績點改革推進后的變化開始有了群體性顯現。學生們普遍反饋在卷績點、卷記憶性學習上花費的時間減少,不再“被捆綁在成績的戰車上”,更多的精力釋放出來,也能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興趣所在。
眾多網友點贊“挺好的”
目前,國內高校普遍采用“平均學分績點”(GPA)評價學生學業成績,較常見的為5分制或4分制,不同學校計算方式略有差異,學分不同的課程在GPA中的權重也有所不同。如今,績點不僅承擔了篩選功能,還影響到獎學金評選、選修雙學位、轉專業、保研、出國等。例如在“廝殺”最為激烈的保研戰場上,以0.01分的優勢勝出或惜敗的案例屢見不鮮。
對于北大此次從2025級學生開始推行等級制、取消績點,眾多網友點贊“挺好的”“可以更放心選課了”,也有部分網友呼吁自己所在的高校借鑒。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曾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