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能讓專上教育在公共財政資助的運用上更加精確,也保障了升讀大學機會的公平性。
經“高才通”等人才引進計劃進入香港人士的受養人,申請入讀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將需滿足新的要求。7月3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布有關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的修訂:設立兩個學費類別,并修訂有關申請資格準則。(記者注:專上課程指在香港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教育階段,包括工業學院、大專、大學教育。)
按照新修訂的要求,受養人須居港滿兩年才能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有關修訂適用于2027-2028及以后學年(申請周期于2026年10月開始)。
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
政府發言人表示,根據現行收生安排,獲入境事務處首次簽發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時未年滿18歲的學生,均列為本地學生。近期有意見關注部分學生并無來港居住,卻以本地學生身份申請教資會資助大學的政府資助學額,影響了升讀大學的機會及公帑運用的準確性。
為了厘清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確保公帑用得其所,香港教育局考慮海外做法和香港實際情況,認為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持有全職工作簽證/工作許可證或各項入境計劃下的簽證/進入許可的人士,將不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
在居港滿兩年的認證上,申請人須提供證明,顯示自己在截至所修讀課程開課當年的5月31日為止的兩年期內,以全日制學生身份于本港開辦正規課程的學校就讀。如未能提供上述證明,可向入境處付費申領涵蓋該段兩年期的出入境記錄證明,以顯示申請人在該段兩年期內,每年不多于90天不在香港。
以“本地學生”和“非本地學生”的定義作為基礎的政府獎學金、研究生獎學金或政府資助計劃的申請資格準則及相關安排會作相應修訂,以確保處理方法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就上述修訂設立了過渡安排,即在2027-2028學年(申請周期于2026年10月開始)的居港規定設為一年,2028-2029學年起才實行兩年的居港規定。
設立兩個學費類別
有關修訂設立了兩個學費類別。第I類別為獲資助的學費。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單程證,以及持有受養人簽證且首次獲入境處簽發有關文件時未滿18歲,并須在緊接所修讀課程開課首天前的兩年內居住于香港的人士,符合資格申請副學位、學士學位及研究院修課課程的政府資助學額。
第II類別為不獲資助的學費,適用于不符合上述第I類別資格準則的人士,包括:首次獲入境處簽發受養人簽證時未滿18歲,并且不符合兩年居港規定的受養人簽證持有人;全職工作簽證持有人;各項入境計劃下的簽證持有人(包括優才計劃等);以及非本地學生。
第II類別人士仍可以申請報讀政府資助副學位、學士學位及研究院修課課程,但須繳付不獲資助的學費。就不獲資助的學費水平,院校可根據既定原則,因應本身情況及課程成本,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自行厘訂合適的學費水平,并須收取至少足以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的學費。相關學費水平須與非本地學生的學費水平一致。
記者了解到,目前教資會資助全日制學士學位、研究院修課及研究課程,2025/26學年每名學生每學年學費為44500港元,將在2026/27學年以及2027/28學年以平均每年5.5%的漲幅,分別上調至47000港元以及49500港元。
而非本地學生的學費標準更高。香港大學2025/26學年非STEM專業學費約19.8萬港幣,香港中文大學2025/26學年學費為17.8萬港幣,香港科技大學2025/26學年學費為18.5萬港幣。整體約是獲資助的學費的4倍左右。
新規保障升讀大學機會的公平性
政府發言人說:“政府在制訂有關修訂時,已充分聽取社會不同意見,并取得適當平衡,相信有關修訂對真正有意來港發展的家庭影響不大。”
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新規能讓專上教育在公共財政資助的運用上更加精確,也保障了升讀大學機會的公平性。”
鄧飛強調,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一是本地生定義并沒有變化,區別主要在于,未滿十八歲持受養人簽證的人士,基本上就是中小學生,是否在香港住滿兩年,決定能否享受政府資助的專上教育學費水平。二是在大學學士學位的學額分配上,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基本比例不變。
據悉,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優才計劃”“高才通計劃”廣納香港發展所需的人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的地位。2024年6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高才通計劃共收到49680宗申請,獲批40446宗;優才計劃申請量約為44324宗,獲批9049宗。
然而,有部分家長卻把香港人才引進計劃作為子女升學的跳板。香港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2024年10月曾在立法會上回應稱:“我們留意到近日有意見關注各項人才計劃持有人的子女來港應考文憑試,其后以本地學生身份入讀政府資助大學。政府會考慮重新檢視專上院校在錄取學生時,所采用的本地學生定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