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揚子晚報報道了“大學生用AI做作業,教授怒打0分”新聞,引發各界關注。多方呼吁,在全國層面盡快建立統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標準與規范,方便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現如今,這一呼聲得到了教育...
4月18日,揚子晚報報道了“大學生用AI做作業,教授怒打0分”新聞,引發各界關注。多方呼吁,在全國層面盡快建立統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標準與規范,方便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現如今,這一呼聲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推進。
5月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對中小學的人工智能使用和通識教育做出統一規定。其中要求: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
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從制度規范、教學引導與角色定位等維度建立系統性防范機制。一方面,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強化教師的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價值傾向及文化偏差,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
此外,《使用指南》進一步明確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場景中的輔助定位,強調其應用邊界,始終堅守師生互動在知識傳授、思維培養中的核心地位,確保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有機統一,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中小學的AI使用有了明確的指南,這是一大利好。”作為“大學生用AI做作業,教授怒打0分”的當事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對主管部門有更高的期待:期待教育主管部門為高校的AI使用也制定統一的使用規范,方便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參照執行。眼下畢業季即將來臨,AI查重或將成為學生畢業論文提交中的常態。“每一位同學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未來,AI倫理教育或將是高校新課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