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要學會節約”……這種被稱為“哭窮式”教育做法,是一些家長常用的教育手段。專家提醒,純粹的“哭窮式”教育就好比利用孩子的恐懼驅動他們成長,短...
“這個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要學會節約”……這種被稱為“哭窮式”教育做法,是一些家長常用的教育手段。專家提醒,純粹的“哭窮式”教育就好比利用孩子的恐懼驅動他們成長,短期內或許見效,但長期卻可能留下情感傷害。
與“哭窮式”相對應的是完全回避經濟現實的“寵溺式”,一些家長陷入了“哭窮”與“溺愛”的二元對立中,或者“戲精上身”,或者寵溺過頭,掌握不好其中的平衡。在對待自身環境條件方面,家長既應當做好“現實引導者”,用真實生活教會孩子權衡取舍,同時也應做好“價值點燈人”,為孩子未來在物質世界中保持價值定力。
喜劇電影《抓娃娃》塑造了一個在孩子身上“哭窮”的土豪形象。土豪認為“大號”(大兒子)從小錦衣玉食結果“練廢了”,在新開一個“小號”(小兒子)后,決定走另一個極端——通過苦難教育讓孩子奮發有為。過程非常順利,孩子一直到高考都是品學兼優的學霸。但孩子在知曉真相之后,卻對自己十多年的生活有了虛幻感。這種強烈的對比,無疑極大傷害了孩子的心理。
在這部電影中,“大號”與“小號”就存在完全對立的二元關系,這種荒誕是當前家庭中兩種模式的極端呈現。“窮養兒富養女”“哭窮技巧”等觀念,是樸素節儉觀念的體現,卻也暴露出傳統節儉教育理念與當代兒童心理發展需求之間的錯位。當教育者把“現實壓力傳導”等同于“金錢觀塑造”,將物質節制異化為精神壓制,這種“簡化”的節儉教育顯然存在嚴重問題。這對于長期接受負面經濟暗示的兒童來說,是失當的經濟教育,可能成為鎖住其夢想的無形枷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既不應當回避經濟的現實壓力,溺愛過頭,也不應當過度渲染“苦難”,走向“沒苦硬吃”。作為現實引導者,家長應結合家庭實際回應孩子的關切,教會孩子正確看待貧富差距,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的家庭環境,不因富而奢,也不因貧而卑。作為價值點燈人,家長應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避免攀比、浪費、拜金等種種不良習氣。在家校共建的經濟教育過程中,不應當制造匱乏感,而應當培育獲得感;不應當強調“不能擁有”,而應當教會他們“如何更好擁有”。當孩子既能正確理解金錢的現實力量,又能看見超越物質的人生價值時,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培根鑄魂的使命。
教育孩子勤儉節約是社會應當共同秉持的價值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教育應與實踐進行融合,比如通過社會實踐體會家長工作的辛苦,在其中體驗勞動收獲的喜悅,從中獲得成就感,這種滿足感遠遠超過金錢本身。
(作者廖德凱系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技與合作交流處處長)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