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課堂循證教研聯盟”首批成員單位覆蓋廣東省、浙江省、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湖南省等,初步探索構建起覆蓋中東西部、輻射城鄉的教研協同網絡。
通過智能批改機,教師可以實現高效、仿人工地進行作業批改,極大地解放教師的生產力;借助智能教育平臺,實現課堂的教學評價指標可視化,教學教研更加有證可循……3月28日一早,來自北京市東城區各中小學校,以及全國各地的教師代表們齊聚北京市東直門中學,觀摩各式各樣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展示,以及東城區各中小學的“AI+教育”實踐成果。
北京市東直門中學,來自北京市東城區各中小學校以及全國各地的教師代表們觀摩智能批改機。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3月27日至28日,北京市東城區2025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素養成長型課堂建設”學術年會在北京市東直門中學舉行。本屆年會以“智慧教育賦能教育強區建設 深化素養成長型課堂變革”為主題,匯聚教育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及全國多省市教研機構代表,通過“主論壇+5大分論壇+12場課堂實踐展示”,系統呈現了東城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探索與實踐成果,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東城經驗”。
東城教科院掛牌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研訓實驗基地”
作為學術年會的重要成果之一,“數智課堂循證教研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文化交流中心牽頭發起,聯合全國24家地市級教科研機構共同組建,首批成員單位覆蓋廣東省、浙江省、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湖南省等,初步探索構建起覆蓋中東西部、輻射城鄉的教研協同網絡。
東城區教科院院長崔楚民在聯盟成立儀式上表示,“面對新時代教研轉型中的現實挑戰,教研如何主動對接技術紅利,支持和引領教育不斷自我超越,教研人和教育人必須同題共答。聯盟的成立不僅為東城教研注入了‘數智基因’,更希望為全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的‘東城教研實踐樣本’。”
崔楚民介紹,聯盟將聚焦數智課堂、循證教研等5大議題,活動形式包括年度學術會議、聯合教科研、成果推廣等。“現在的教研一定要建立在開放的環境下,不能拘泥于一個地區、一個學校、一個學科組,要有更加開放的視野和心態,和其他地區的教育同行進行交流。聯盟的成立為教研員和教師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年會上,東城教科院還正式掛牌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研訓實驗基地”。人民教育出版社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各級各類教材的研究、編寫與出版。未來,研訓實驗基地將聚焦教材實踐、教師分層研訓、課堂實踐等課程教學改革核心議題,實現了國家資源與區域實踐的雙向賦能,讓教材改革真正扎根課堂。
“聯盟匯集了豐富的學界與業界資源,既有專家層面的學術指導,也有人教社這種教材編寫的‘國家隊’。這些資源的加入對于聯盟來說是非常有益的補充和指導。”崔楚民表示。
12節課展示AI賦能素養成長型課堂
人工智能能為學生的素養成長做些什么?數智課堂循證教研如何助力素養成長型課堂?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通過教與學,將課堂內容轉化為素養發展,需要融入更多創新思考與主動實踐。”東城區教委主任周林指出,自2020年起,東城積極回應課堂教學改革與教研轉型,創新性提出在全域推進“素養成長型課堂建設”。五年間,課堂模型經歷了1.0版到3.0版的升級,從“全域理念共識”到“有效推動課堂構建”再到“課程與課堂有效銜接”,素養成長型課堂建設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系統性突破。
12節“AI賦能素養成長型課堂”研究課展示成為本次會議最大看點,直觀呈現了“一堂好課”的生成演進過程。課堂采用“人機聯研 即時議課”的教學形式,教師、學生、教研專家和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課堂分析報告,科學地分析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了一堂課的循證教學研究,并進行了可視化呈現。讓課堂從“知識傳遞”轉向“素養生成”。
北京光明小學數學教師王丹展示的主題課是《曹沖稱象》。“借助數據的幫助,可以對課堂的各方面進行優化提升,實現從‘老師教’轉變成‘學生學’,更加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成長,讓我們把課程變得更好。”王丹說道。
“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老師可以清楚看到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行為,還可以看到在整個課堂中的問題是否有效,是高階思維的問題,還是記憶性的問題。”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中數學研修員雷曉莉表示,通過“人機聯研 即時議課”的方式,把課堂數據可視化地呈現出來,有利于老師進行課堂復盤和教學的提升改進,讓課堂真正成為素養成長型課堂,成為適合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課堂。
此外,聚焦“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的實踐探索”“課程視域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等話題,年會還舉辦了5場分論壇。在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胡同小學舉辦的分論壇上,聚焦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眾多嘉賓分享交流了自己的觀點,為跨學科教學提供多元參考。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胡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楊毅,以“融古通今 育見未來”展現學校跨學科主題學習整體設計;北京市前門外國語學校校長賈賀博,講述跨學科主題學習撬動課堂回歸真實世界的實踐;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部老師李春忠基于教材探討跨學科主題選擇,以傳統文化融入為例拓寬思路。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