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沉痛悼念嚴文明先生,北大將在該校紅五樓5101室設立靈堂,4月15日12:00—18日17:00接受吊唁。
“我是一個農夫,一生耕耘不輟。”在2021年出版的文集《耕耘記——流水年華》的扉頁上,嚴文明如是寫道。在2024年1月獲評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他依然以農人自比:“感謝給我崇高的榮譽,我不過勤于耕作,不問收獲罷了。”
如今,這個考古界的農夫停下了耕耘的腳步。4月15日凌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嚴文明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4月14日20時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嚴文明教授。圖/北京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嚴文明1932年10月出生于湖南華容,1958年9月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并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晉升為教授,199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博士生導師,2005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史前學與原史學聯盟常務委員、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等學術職務。
“嚴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的主要設計者和領導者,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科體系的創建者,中國考古學科發展的引領者,中國考古學與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家,卓越的考古學教育家,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面旗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表示,嚴文明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大學的重大損失,是中國考古事業的重大損失。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北京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消息稱,嚴文明教授獲評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該獎是論壇對全球范圍內享譽盛名、學術造詣深厚、學術成就卓越,對考古學領域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學者頒授的最高榮譽,這是論壇首次將該獎項授予中國考古學家。
在為嚴文明授予終身成就獎的頒獎詞里,“宣傳”是一個關鍵詞。在學者與教師的雙重身份下,嚴文明始終致力于將考古的成果與價值傳播向更多人、更廣闊的世界,在學術研究和學術研究之外的層面,都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科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倡導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研究方法,并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是中國考古學學科發展的重要領導者和中國考古學界的一面旗幟。
在北京大學2018年6月推出的《今時彼年|我考北大那些事兒》中,嚴文明曾回憶自己與北大結緣的故事。“我是1953年考上北大的。高中是在湖南著名的省立第一中學(后改名為長沙第一中學)畢業的。當時我們班的同學有不少報考北京大學,我的第一志愿也是北京大學。”嚴文明被北大的名氣所吸引,“我進了北大,做了北大人,就感到有某種心靈的滿足。”
但是走上考古這條路,卻有幾分意外。嚴文明表示,1953年正是我國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時期,同學們都想選擇能夠在將來為祖國的科學和經濟建設貢獻力量的學科,“我和許多同學都報考了物理系,以為科學的前沿在物理學方面。我們班有七名同學考上了北大,其中五名在物理系,一名在數學力學系,我卻被錄取在歷史系,這是完全沒有想到的。”對理科很感興趣同時頗具天賦,在老師的建議下,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嚴文明選擇了需要理科知識與技術的考古學作為自己的專業。
1958年畢業后,嚴文明留校任教,承擔新石器考古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嚴文明選擇新石器考古作為自己教學科研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是由于當時教研室的實際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他認為新石器時期“最能反映考古學特點”,擁有較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又沒有別的學科知識可以依靠,需要發展一套考古學自身的理論的方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官網資料顯示,嚴文明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研究,先后主持和參加了洛陽王灣遺址、河南大司空村遺址、山東長島北莊遺址、河南鄧州八里崗遺址的田野考古和室內整理工作,在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考古學史、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態、文明起源、農業起源等方面都有所創獲,在多個方面引領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
在2022年5月慶祝北京大學考古100年、新中國考古專業教育70年的會議上,嚴文明曾提到,北大考古教學除了課程教學,還特別重視田野考古實習,“我們對新中國考古專業教育70周年(的成績)比較有信心,成績還是很大的。但是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篤行致遠,后面的路還很長很長,所以同志們還要共同努力。”
記者了解到,為沉痛悼念嚴文明先生,北大將在該校紅五樓5101室設立靈堂,4月15日12:00—18日17:00接受吊唁。同時,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