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難啃”的問題即將找到答案。
在老齡化背景下,博物館面向不同群體的公眾教育如何做到差異化?博物館如何與學校深度融合,做好館校合作?這些命題不僅是博物館領域內專業人士關注的問題,也和大眾密切相關。
這些“難啃”的問題即將找到答案。以“騰博基金”為依托,中國博物館協會于2022年12月正式啟動科研課題資助計劃。這也是中國博協成立四十年來首次面向全國公開發布的科研課題。
計劃啟動后,中國博協共收到152個申報項目,最終遴選出12個擬資助項目,其中重大項目2個,一般項目6個,青年項目4個。目前,各項目正按計劃進行并初見成效。
關注國家社會發展重大問題
在首都博物館,有一支特別的講解隊伍——“芳華講解隊”,隊員們平均年齡近60歲,他們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閱歷、熱情親切的講解風格吸引了前來參觀的游客,成為首都博物館的一道風景。
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背景下,老年人如何實現“再社會化”?如何讓老年人感受“被需要的幸福”?在“芳華講解隊”的啟發下,首都博物館研究員楊丹丹產生了做課題研究的想法。在“騰博基金”的支持下,這一研究想法落地實施。
今年4月,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依托“騰博基金”實施科研課題資助計劃中的2022年度重大項目之一,“全球老齡化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公眾教育差異化和社會化的探索與實踐”課題在京開題,楊丹丹和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周嶺教授成為課題牽頭人,國內15家有地域特色的重要博物館作為項目成員單位參與其中。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在重陽節幫助二十余位70歲老人走進河南博物院參加“不一樣的博物館之旅” 。受訪者供圖
該課題聚焦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社會現有資源,面向全體老年人群體,嘗試通過提供以博物館為游學基地、以歷史文化為學習內容、以社區化學習分享為組織方式的博物館社會化教育服務,推動文化養老和老年教育融入養老服務體系,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課題很快得到推動。15家合作單位積極投入為老年人創設適合的文化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富。
楊丹丹希望,課題能夠從社會層面引起關注,使中老年人真正成為未來博物館參觀參與活動的主力軍,讓老年人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時尚,從而影響社會。“對博物館來說,如何加強對老年人的服務,滿足他們生活品質和文化需求的提升,為他們提供創造性的文化活動體驗,這是時代的課題。希望我們不斷探索,找到符合社會需要的答案。”
“目前,中國的博物館事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對于博物館學的研究尤為重要。”浙江省博物館首席專家陳浩指出,項目選題關注當今博物館重要問題、迫切問題,對于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讓更多人聽到青年人的聲音
“通過設立‘騰博基金’,千方百計吸引全社會力量,思考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和研究方向,不僅囊括學理性的研究,也關注工作實踐中的問題,為中國博物館界打造新的學術思辨、研究探討、成果共享的優質科研平臺,為實現博物館事業的均衡、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介紹,除重大課題和一般課題外,“騰博基金”還資助青年課題,即面向中小博物館、面向青年人的課題。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杜歆雨的課題《中國博物館志愿者管理評價體系研究》就是此次入選的青年項目之一。
“3年多的國內外博物館志愿者經歷讓我感受到志愿者不僅僅是大眾眼中‘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臉譜形象,他們也是一個個真實的人,也有自己在志愿服務中的體會與期待。”作為一名博物館行業青年研究者,杜歆雨一直關注志愿者相關問題。
在導師指導下,杜歆雨明確了利用管理工具為博物館志愿者構建良性服務環境的研究方向,希望通過課題推動中國博物館志愿者標準化流程的建立。
杜歆雨正在與志愿者進行課題研究討論。受訪者供圖
目前,他們已完成了對國內外資料的梳理,形成有關博物館志愿者雙重角色的洞見,成果已被中國社科院主辦的期刊錄用。杜歆雨告訴記者,下一階段將繼續與業內專家和場館保持聯絡,科學客觀地呈現博物館志愿者管理過程,探索適合中國博物館志愿者的服務環境。
課題的推進也得益于“騰博基金”的賦能。在杜歆雨看來,“騰博基金”青年項目對于職業發展初期的研究者來說意義非凡,“讓我們有機會實現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的理想圖景。”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嚴建強介紹,立項研究者既有博物館界的權威專家,也包括不同行業的科研從業者,還有一些青年學者,體現了博物館學研究的交叉性、廣度和深度,以及對不同層次和領域的研究人員的關注和鼓勵,為博物館學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只要是關心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個人,都具備申請課題的資格。”劉曙光強調,“騰博基金”所支持的科研課題秉持開放思維,博物館機構、高等院校、文化企業的工作人員都可以申請。
讓博物館價值回歸社會和公眾
博物館應該作為一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窗口,“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科研課題資助計劃的12個資助項目中,普遍指向的一個核心命題是:讓博物館的價值和意義回歸社會,為大眾搭建多元開放平臺,織密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關聯。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館長趙曉軍、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鮑麗娟聚焦新時代考古遺址博物館展陳研究。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一大批高質量、現代化的考古遺址博物館相繼涌現。而如何建構考古遺址博物館獨特的展陳敘事體系,是該課題的最終研究目標。
趙曉軍調研考察考古遺址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位于杭州市蕭山區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于2020年完成新館提升,基于原址保護的原則,多學科專家進行跨學科合作為8000年前的獨木舟搭建了獨立空間。新館的展陳敘事方式給了趙曉軍和鮑麗娟不少啟發。
與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的對談也讓他們收獲頗多。徐天進認為,考古成果除了專精的學術研究之外,還需要考慮怎么讓其價值和意義回歸社會。把文化資源應用到教育領域,進而轉換成教育資源,是博物館人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鮑麗娟調研考察考古遺址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目前,課題組已經調研了全國19家考古遺址博物館,涉及5個重要區域。如中原地區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長三角地區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北方地區的二道井子遺址博物館,南方地區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西北地區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量調研為課題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立項名單中的課題主題多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嚴建強認為,科研課題資助計劃體現了社會力量對博物館事業的支持和關注,為博物館界提供了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有利于推動博物館學科的發展和創新。
“騰博基金”簡介:
2022年,中國博物館協會與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齊行共進:博物館紀念館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播公益基金”(簡稱“騰博基金”),以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播為主題,在全面強化中國博協引領學術與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的同時,帶動全國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博物館、紀念館青年人才培養及整體專業水平提升,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