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表示,“騰博基金”支持的項目都具有開創性,同時符合騰訊公益基金會和中國博物館協會的定位和使命,“騰博基金的出現,讓想法和辦法緊密結合,將好的想法真正落地。”
11月24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在廣州開幕。
開幕式上,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共同發布了“齊行共進:博物館紀念館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播公益基金”(簡稱“騰博基金”)首年項目成果。中國博協青年工作委員會與中國青年報共同啟動了“中國博物館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動。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館長吳向東、國際博協城市博物館委員會主席喬安娜·索薩·蒙泰羅(Joana Sousa Monteiro)、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劉國祥、復旦大學教授鄭奕、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分別圍繞大會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在當日下午的“博物館如何應對公共文化服務新挑戰”平行論壇上,騰訊SSV數字文化試驗室副主任閆國君發表了主題為《數字科技助力中華文化煥活》的分享。
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共同發布“騰博基金”首年項目成果。 大會供圖
支持文博圖書出版,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博物館全景
“騰博基金”首年重點項目成果在此次大會上一一呈現。
2022年,中國博物館協會與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齊行共進:博物館紀念館可持續發展與文化傳播公益基金”(簡稱“騰博基金”),以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播為主題,在全面強化中國博協引領學術與文化傳播能力建設的同時,帶動全國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博物館、紀念館青年人才培養及整體專業水平提升,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Remaining Time 3:24
劉曙光表示,在“騰博基金”提供支持的項目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代中國博物館》(Chinese Museums Today)一書的出版,這本書能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推介中國博物館優秀學術成果,闡釋和傳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博物館文化。
該書由劉曙光擔任主編,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處、科學出版社及其旗下法國EDP Sciences出版社通力合作,于2023年10月面向全球正式出版發行。
國際博協主席艾瑪·納迪女士對Chinese Museums Today的出版表示祝賀。 趙豐供圖
“和中國博協此前出版的圖書相比,該書的開放性、創新性和原創性非常突出。我們不是一般性地介紹中國的博物館,而是精選出了幾十篇代表中國博物館學科建設和當今博物館學術研究、工作研究的代表性論文,反映了中國博物館的面貌。與一般介紹藏品、展覽的書籍有很大不同。”劉曙光表示,這本書將中國的學者和研究成果向海外做出了推介,對于中國博物館界、國際博協來說,都是第一次。“希望國際上能夠看到中國博物館的新發展、新成就,也看到中國特色和中國風格。”
此外,作為我國文博行業第一套以“博物館策展”為主題的大型叢書,《中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策展筆記》叢書(第一輯)也是“騰博基金”首期收獲的重要成果之一。劉曙光介紹,該項目是用出版書籍的方式,記錄精品展覽的誕生過程,講述精品展覽的幕后故事,讓優秀的展覽真正留下來、傳播開。
《策展筆記》叢書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策展筆記》叢書(第一輯)一共13本,是我國文博行業第一套以“博物館策展”為主題的大型叢書。這套叢書從近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申報項目與當年具有較大影響力及鮮明特色的展覽中精選13個優質展覽,重點記錄了陳列展覽的策展過程、理念、方法與經驗。叢書的撰稿、編輯與出版集合了我國文博業界、學界的重要力量,由劉曙光擔任主編,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毛若寒擔任執行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多位考古、文博界的知名館長、資深教授等構成叢書編委會。
“打開書,就好像進入到展覽的臺前幕后”,毛若寒說道。《策展筆記》將展覽從“空間”轉化為“書本”,每一個精品展覽仿佛變成了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閱讀的展覽。
劉曙光也提到,《策展筆記》把展覽的設計和生產過程,以記錄的形式重新回顧、解釋,像圍棋高手對弈決出勝負后重新復盤,對于博物館的專業化建設來說非常重要。他認為,這套書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為文博領域的從業者與研究者提供策展創新的“實踐參考書”的角色,也可以成為普通大眾了解博物館幕后工作的專業性,領略博物館展陳之美的“觀展指南書”。
資助科研課題、博物館訪學,培養青年博物館人才
此外,2022年7月開始,在“騰博基金”的資助下,中國博物館協會與中山大學旅游學院聯合開展了“長城沿線博物館、紀念館、鄉村博物館建設與展覽數字化傳播”調研項目研究工作。這一項目是迄今為止對全國長城沿線區域備案博物館與長城專題博物館資源最全面的線上線下普查、基礎數據采集及分析研究,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針對長城文化遺產價值展示傳播開展的專題調研。
歷時56天,跨越7省12市37縣,項目研究團隊走過了23878公里,實地探訪了92家博物館和踏勘了46處長城資源,深度訪談長城沿線博物館館長及相關人員55人,召開9場座談會,形成約5萬字的《長城沿線博物館建設與長城文化傳播調研總報告》與2萬字的《長城專題博物館的展覽數字化傳播專題調研報告》。
中國博物館協會與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組成的團隊在寧夏明長城永寧段進行調研。受訪者供圖
高校的“青椒”也在“騰博基金”的支持下受益。2022年,“騰博基金”發起“高校青年教師支持計劃”項目。項目實施以來,來自首都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以及吉林大學的三位青年學者走進博物館一線,通過歷時半年的訪問學習,將青年學者的力量注入博物館建設中,也將實踐經驗帶回高校,助力人才培養。近一年來,國內高校博物館學的多位青年教師作為訪問學者,深入浙江、山西、陜西等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參與一線工作,以實際行動搭建博物館界與學界的橋梁。
以“騰博基金”為依托,中國博物館協會還于2022年12月正式啟動科研課題資助計劃。這也是中國博協成立四十年來首次面向全國公開發布的科研課題。計劃啟動后,中國博協共收到152個申報項目,最終遴選出12個擬資助項目,其中重大項目2個,一般項目6個,青年項目4個。目前,各項目正按計劃開展并初見成效。
“騰博基金”執行已經有一年的時間,劉曙光表示,“騰博基金”支持的項目都具有開創性,同時符合騰訊公益基金會和中國博物館協會的定位和使命,“騰博基金的出現,讓想法和辦法緊密結合,將好的想法真正落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