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程教育體系應是一種什么狀態,才能應對大變局下的各種挑戰?近日,“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校長論壇在廣東工業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1所高校校長與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論壇聚焦學生...
我國工程教育體系應是一種什么狀態,才能應對大變局下的各種挑戰?近日,“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校長論壇在廣東工業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1所高校校長與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論壇聚焦學生實踐、工科教師、質量評價和工程師治理等工程教育瓶頸性、關鍵性問題,共謀工程教育治理體系改革與發展。
未來的工程教育要超越“工程”本身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教育新需求倒逼傳統工程教育形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線上教育呈現“井噴式”增長。同時,目前工程教育范式向創新范式轉變,對在線教育的范圍擴大和質量提升提出新要求。
工程教育與工業界脫節仍然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對此,工程教育應該如何應對,并進行相應的探索與實踐?
“制約國內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因素很多,最主要還是培養理念的問題。”沈陽化工大學校長許光文指出,高校人才培養理念的更新仍難以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環境、產業發展的需求。
許光文認為,我國應致力于從“知識教育”型高校向“能力培育”型高校轉變。國家主管部門應該改革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考核體系,強化對“工程”能力和素質的考核。
“要把真實的工程體驗融入人才培養環境中,我們沒有真實的體驗和經歷,就沒有創新能力。”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院士說。他介紹,該校“中法精英工程教育試驗班”以“大工程觀”為引領,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手段,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工程專業人才。譚天偉提出,工程人才培養要服務“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教育科研合作,向世界工程教育發出中國聲音。
在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看來,當前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存在趨同現象,無法適應未來高等工程教育引領產業發展的需要。工程教育正在向跨學科交叉、跨領域、跨國家、跨文化合作轉變,未來的工程教育要超越“工程”本身。他建議:“探索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效融合的人才培養路徑。”
集美大學校長李清彪認為,培養工程人才需要協同多元主體、集聚更多優質工程教育資源,但因隸屬關系、單位性質和目標需求不同,地方政府、普通高校、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還存在體制壁壘,需要探索創新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和治理模式。李清彪提出樹立“大工程觀”培養理念,讓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實踐,強化“通專融合”。
浙江工業大學校長李小年提出了“扎根-融通-鑄魂”的創新創業教育新范式。他認為,高校要充分理解國家重大的教育項目、推進計劃、政策措施等戰略意圖、內在邏輯,在培養方向上,要從理科化的傾向轉到工程專業實踐、創新能力的導向,在培養過程中要自覺堅持科教、產教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靈魂的質量提高、有方向的水平提升、有坐標的內涵發展。
培養具有工程背景的師資力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工程科技、工程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的“發動機”作用日益突顯,培養更多卓越工程師和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推進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必然選擇。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未來3到5年,粵港澳大灣區工程人才缺口將達到33.3萬,其中制造業的占比最高。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坦言,“我們的工程人才培養實踐環節比較薄弱,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不足;我們協同政產學研用的銜接機制不完善,對優質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以及人才培養的形式較單一,導致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創新性不足。”
不少校長認為,要解決人才培養與工程脫節的問題,培養具有工程背景的師資力量十分重要。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提出,可以實施“雙走戰略”,鼓勵教師到一流高校和生產一線駐課學習、掛職鍛煉,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他說,“我國工程教育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不僅要從教授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上轉為加強學科交叉,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深入對接產業需求,積極引入企業參與工程人才的全流程培養,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和技術雙轉移。
當前工程教育普遍存在評價體系單一的現象,教師為了論文、項目奔忙,對教學投入不足,特別是對工程實踐教育投入不足。對此,四川大學副校長梁斌建議,必須調整評價指揮棒,建立新的教師評價機制,調整師資隊伍結構,暢通工程人才進入高校的通道,建立高校教師深入企業的渠道。
根據多年海外工程教育的經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朱世平提出了工程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文化”的教育框架,強調了專業認證在工程教育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出要鼓勵教師將新的現代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施行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
西南石油大學校長張烈輝介紹,學校為了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成立“中國石油-西南石油大學創新聯合體”,構建新型“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模式,探索建立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的舉措。截至目前,該校有11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他認為,通過專業認證,培養了一批專業負責人、專業教師、校院兩級管理者和認證專家,為工程教育提質增效奠定了基礎。
寧夏大學副校長羅正鴻提出,高校要注重培養工科老師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學校形成這種實實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風氣,學校要提供相關的政策保障和團隊建設保障。他建議,高校要組織有志對接企業需求的老師,在某個領域潛心研發并打下基礎,成為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而企業也一定要有好的心態,不能急于求成,認為教授出手了就能馬上成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