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資源教師認證培訓外,海淀特教中心2016年還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應用行為分析教師專項培訓,為更多的教師提供特殊教育服務支持。
8月31日,距離北京中小學秋季新學年正式開啟僅剩一天,北京市海淀區永泰小學的資源教師劉翠紅已列好了一長串的待辦事項: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她要和同事們一起,進校進班、對今年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開展入學評估;完成學校資源教室的整體運作計劃、設定資源教室的課程安排、教具維護等等。
事情雖多,劉翠紅心底自有計劃,再也不是十年前那個手足無措的“新手”資源教師了。而這一切的轉變,都離不開北京市海淀特殊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海淀特教中心”)提供的幫助與支持。
海淀特教中心坐落于北四環邊上的展春園小區22號,一進門就能看到亮眼的標志:左邊是一只手彎成半個愛心,右邊是飛揚的彩帶,顏色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的顏色。
自2016年8月成立起,海淀特教中心既承擔著全區特殊教育教學、科研、教師培訓、資源開發和康復訓練的組織統籌工作,同時還要對該區所有學校的隨班就讀工作進行管理和指導。在此之前,其原班人馬已在依托于海淀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個特殊教育管理中心擔負全區的融合教育工作。數年來,海淀特教中心僅資源教師培訓一項,就已為全區培養了四百余名資源教師,覆蓋每一個學區。
2018年6月,海淀特教中心在培訓中帶領資源教師進校實習觀摩。圖/海淀特教中心
用腳步丈量海淀,給資源教師“打樣”
2010年,當時作為英語老師的劉翠紅第一次接觸到了有問題行為的孩子,但自己已有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并不總能發揮作用。
就在這一年,成立不久的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組織了全市第一次資源教師培訓。劉翠紅依然記得當時參加培訓的人并不多,“那時每個區(縣)也才一兩個人參加培訓。”
“資源教師是在資源教室為有特殊需求的兒童提供課程和幫助的老師。”海淀特教中心主任王紅霞告訴記者,海淀自2005年起開始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原四季青小學)建設第一個資源教室,直至2008年全區建有資源教室的學校也不過6所。2008年后,資源教室的建設才迎來快速發展,數量從2008年的6所增加到2022年的105所,居全市首位。
作為聯結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鍵人物和資源教室工作的承擔者,資源教師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推動人員,其專業素養對融合教育的發展質量有重要影響。
但對于當時的政府管理部門、學校和師生乃至大眾而言,“融合教育”“資源教室”“資源教師”都是新鮮事物。
這也意味著,在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資源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技能、如何運營資源教室、如何為特殊的孩子在普通學校就讀提供幫助等等,這些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
作為擔負全區特殊教育發展尤其是教師培訓重任的海淀特教指導中心,開始派出僅有的幾個人手,一所學校接著一所學校地進行調研,了解海淀各個學校在融合教育方面遇到的問題,促進資源教室建成后的有效運作。
調研中,資源教師的重要性不斷凸顯。但人從哪里來呢?“當時只有特教學校有專業的老師,但全區這么多的資源教室,把特教學校的專業老師調到普通學校做老師也不現實。”王紅霞表示,資源教師的培訓迫在眉睫,“需要想辦法培養自己的資源老師。”
海淀特教中心主任王紅霞在資源教師培訓班上做分享。圖/海淀特教中心
2011年,海淀特教中心開啟了資源教師資格認證的探索之路,旨在為全區培養能夠勝任資源教室工作與學校融合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
劉翠紅即是首批參與海淀區資源教師培訓的教師之一。從最初的資源教師認證到后來針對特殊兒童的各個模塊化培訓,2011年起至今,劉翠紅已記不清自己到底參與了多少海淀特教中心組織的培訓。
2018年9月,劉翠紅如愿成為一名專職資源教師,而今的劉翠紅更是已經獲得“海淀區優秀資源教師”“海淀區融合教育先進個人”多項榮譽的“明星”資源教師。
像劉翠紅一樣,在海淀特教中心的培訓體系中成長起來的資源教師不在少數。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海淀特教中心開展了十余期資源教師專項培訓,累計410名教師取得了“海淀區資源教師資格證書”,覆蓋了海淀區17個學區。
課程不斷“升級迭代”,始終對準教師需求
“2011年第一期開始的課程設置其實沒有現在這么全面。”王紅霞坦承,由于最初對資源教師培訓中應該有哪些課程并沒有明確的認知,所以課程主要是基于海淀特教指導中心本身的專家資源開展的。
記者了解到,第一期的培訓項目主要包括9個專題,分別是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制定與實施、資源教室方案及實施、資源教室評估及課程設計、特殊兒童的心理評估、感覺統合的理論與實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訓練方法、與特殊兒童家長溝通的技巧、融合教育中的科學研究等。
“一年的培訓課程下來,感覺還是偏理論。這樣資源教師回到學校之后,上手還是會有問題。我們就開始反思培訓課程應該怎么改進,后來就加入了一些實踐操作。”王紅霞介紹,第二期培訓開始,實踐操作的相關課時增加到全部培訓課時的25%,參加培訓的教師要為學校一名隨班就讀學生制定IEP,并撰寫一份教育教學案例。
在對第二期參與培訓的43名教師進行的回訪調查中,海淀特教中心發現資源教師勝任程度最高的工作是家長咨詢和利用課余時間在資源教室開展教學,但是對于康復訓練、選編教材、診斷評估等工作的勝任程度較低。此外,教師對行為矯正的培訓需求最高,對語言訓練、康復訓練、個別化教學以及診斷評估等方面的培訓具有較高的需求。
此后,僅針對“上哪些課”的問題,海淀特教中心就進行了多次調整。從2013年起,資源教師資格培訓增加了考核評估環節,2015年起增加了為期3天、共計24課時的教育實習環節,主要圍繞資源教師在實際中遇到的資源教室課程設計與實施困難。
海淀特教中心老師在給資源老師上課。圖/海淀特教中心
一名教師從參加培訓到最后獲得資源教師的專業證書,前后要參加80學時的培訓課程,歷時一年才能持證上崗。包含理論培訓、教育實習、實操作業、考核評估四大模塊,對取得合格學分后的教師授予海淀區資源教師資格證書,海淀特教中心已率先在全國探索建立資源教師“理論培訓(Theoretical Training)+教育實習(Educational Practice)+考核評估(Assessment)”資格認證的“TEA模式”。
“即使拿到了證書,也得不斷學習。”王紅霞介紹,海淀特教中心為區內資源教師提供了很多提升類的課程,比如多動癥案例分享、情緒行為干預等等。
已經成為“明星”資源教師的劉翠紅也依然在源源不斷地從海淀特教中心汲取營養。“今年上半年還有個資源教師中級培訓,雖然我接受過這個主題的培訓,但是這次培訓的課程里還有我的盲點,特殊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更新,我也是需要繼續學習的。”劉翠紅說道。
除資源教師認證培訓外,海淀特教中心2016年還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應用行為分析教師專項培訓,為更多的教師提供特殊教育服務支持。
搭建云平臺,為資源教師提供學習交流機會
受疫情影響,2020年起,很多學校都曾有長期線上教學的安排。
對于普通老師而言,在線上教學的時候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并非易事;對于資源教師而言,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支持,也是一件頗有難度的事情。
海淀特教中心將為資源教師提供支持的重點放在了課程上面。“一開始線上教學,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家里也不知道做什么,老師們也不知道怎么上課。我們就利用中心的教師資源錄制了一些課程,比如繪本類、美術類課程。”王紅霞介紹,海淀特教課程資源云平臺啟動以后,課程內容也不斷豐富起來,“今年上半年,我們也讓資源教師參與部分課程錄制,目前整個平臺上大概有500多節課。每周都會挑選課程給家長推送。”
海淀特教中心打造了特教課程資源云平臺。圖/海淀特教中心
記者在該平臺上看到,課程資源豐富多彩,既有《煮毛豆》《長大以后》《不一樣的小豆豆》等繪本類課程,也有《注意力訓練》《感受悲傷和調節悲傷》《學會深呼吸》等專業類課程,還有《會振翅膀的小飛機》《精細動作手工—碎紙片粘貼畫》《手工創意畫》等需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類課程。
劉翠紅就是參與課程錄制的資源教師之一,“看著容易,自己真的錄起課來也不容易。一節十幾分鐘的課,私底下要花費一兩天時間。”
但劉翠紅樂在其中,錄課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資源教室進行的訓練課,反思訓練課的科學性,能把理論跟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不斷提升自己。”在平臺上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劉翠紅也會停下來“取取經”。
王紅霞表示,值得慶幸的是,在各方不斷的努力下,從對“資源教師”知之甚少,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這一崗位,作為為全區普通教育“托底”的海淀特教中心,也看到了更多的改變。
“以前我們培訓也好、活動也好,大多是學校的普通教師,都沒有特殊教育的專業背景。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特教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學校擔任資源教師。”王紅霞表示,專業出身的老師上手更快,也更容易在學校的資源教師崗位上發揮最大的效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