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市雙林小學一年級家長在新生報到時,發現了一個學校與其他學校不同的“變化”。小學一年級本該有9門課,雙林小學卻只有5門,課表中也沒有語文、數學、英語的課程安排,取而代之的是“閱讀與生活”、“思維與科創”、“健康與成長”等,
昨日,雙林小學,一位同學拿著學校自編的課本
/ 課本不一樣 /
傳統 9 門
語文 數學 外語 美術 體育 音樂 思想品德 思維科學 心理健康
課改5門
健康與成長
整合了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態安全教育
思維與科創
整合了數學、科學、信息技術學科和體驗特色教育等
閱讀與生活
整合了語文、品德與生活(社會)、班會隊會
藝術與表現
整合了音樂、美術、舞蹈和戲劇
英語與交際
重視情境下的英語口語練習
/ 上課也不一樣 /
上午4節標準課,每節40分鐘,主要上閱讀與生活、思維與科創等基礎課程;
下午安排一節長課60分鐘,包括藝術與表現等課程,用于活動、實踐以及學生特長培養;
此外再加一節短課20分鐘,內容包括作業輔導,學國學經典、吟詩等。
/ 想教出什么樣的學生 /
提高學生動腦動手能力
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激發孩子們的潛能
促進每一個生命體個性化發展
昨日,成都市雙林小學一年級家長在新生報到時,發現了一個學校與其他學校不同的“變化”。小學一年級本該有9門課,雙林小學卻只有5門,課表中也沒有語文、數學、英語的課程安排,取而代之的是“閱讀與生活”、“思維與科創”、“健康與成長”等,當然,同時變化的還有課本,家長們也只領到5本。
針對這一變化,學校表示,從今年9月1日起,該校將開啟“馨”課程時代,不僅課程“大變”,一年級新生使用的課本也是學校自編的,包括“三類五門”,上課方式也將采用長短課和標準課的模式,同時還會實行行政班與走班制教學相結合,并且每個班配有兩個班主任,對學生進行跨學科的教學。
新學年 新課本
新學期,成都大多學校一年級新生的課表依舊分主科語、數、外,分科音、體、美,以及思想品德、思維科學、心理健康等9門左右的課程。但昨日,成都市雙林小學一年級新生報到,學校發的課本卻顯得與眾不同。
家長王先生領到了5本課本,他認真地翻了翻,發現跟傳統的教材區別很大。跟他一起為孩子報名的其他家長眼里也滿是新奇,“真有意思,傳統的語、數、外變成了‘閱讀與生活’、‘思維與科創’、‘健康與成長’等5類”“挺新鮮的,感覺更加國際化了”……家長們拿著課本議論紛紛。
“馨”課程 新教法
學校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課改?“學校構建了基于健康素養、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的‘馨’課程,將以前的9門課程,整合成5門。而整合的目的是為了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適應低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都市雙林小學課程研發中心主任王維令認為,現階段分科課程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科課程過早分化、課程內容重復交叉、課業負擔過于沉重等。
王維令舉了個實際的例子,“以前的語文課本上認識學校一課,課本里的配圖,都是北京的學校,但很多孩子并不了解,老師更沒法帶孩子實地觀察。但現在自編教材里認識學校的配圖,孩子能實地觀察、觸摸、了解,對孩子來說更真實和具象。”王維令表示,整合后的課程,規避了大量重復性的學習內容,騰出時間和空間,“讓位于學生的海量閱讀和深度閱讀,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想象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每一個生命體個性化發展”。
9門如何整合成5門?
名師領銜,打破學科壁壘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雙林小學“馨”課程共有5門,其中,“健康與成長”,整合了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態安全教育;科學類有“思維與科創”,整合了數學、科學、信息技術學科和體驗特色教育等內容;人文類則將語文、品德與生活(社會)、班會隊會整合為“閱讀與生活”,將音樂、美術、舞蹈和戲劇整合為“藝術與表現”;“英語與交際”則更重視情境下的英語口語練習。
每本課本都有名師領銜,負責課本的結構搭建、內容選編、細節打造等,以“閱讀與生活”課程為例,王維令介紹,自編課程里集合了10多本有意思的繪本故事,圖文結合,內容涉及思想品德教育,拼音識字、音樂等方面。同時,課本還將項目式學習的內容融合進課本的編寫中,王維令介紹,以水果寶寶課程為例,“我們以水果為載體,打通各個學科形成項目式學習。‘閱讀與生活’課程中,有水果繪本《愛吃水果的牛》;‘藝術與表現’則有水果品牌的主題設計與創意,水果頭飾的制作等;再到‘思維與科創’的‘水果童話鎮’的情景劇表演來結束我們的課程”。
新課程怎么實施?
60分鐘長課+20分鐘短課 +40分鐘標準課
課程的門類整合后變少了,但每堂課學習的知識卻更加豐富了,傳統一堂課40分鐘已不再適合“馨”課程。“采用長課60分鐘,短課20分鐘,標準課40分鐘的模式”。王維令介紹,上午4節標準課,主要上閱讀與生活、思維與科創等基礎課程,下午安排一節長課60分鐘,包括藝術與表現等課程,用于活動、實踐以及學生特長培養。此外,再加一節短課20分鐘,內容包括作業輔導,學國學經典、吟詩等。
另外,將采取雙班主任制,跨學科教學。“這樣做,目的就是促進教育教學一體化,打破學科邊界,同時又讓我們的老師充分接觸每一位孩子,更好地熟悉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因材施教。”該校科學老師、成華區科學學科帶頭人鄔江介紹,一位老師要負責兩門左右課程的跨學科教學。
此外,低年級將采用主題融合方式,以行政班教學為主;中高年級根據學生興趣愛好或特長選擇課程,學生流動在不同地點,由不同課程的老師上課。
| 學校和專家 |
學校有課改權限 國內也有成功案例
學校自編的課程符合相關規定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規定,學校有創編課程的權利。王維令表示,這套“馨”課程叢書本質上是雙林小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結晶。
一位教育界業內人士分析,“國家確實鼓勵學校開發和改編課本教程,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亦莊實驗小學的全課程就是自編的,課改就很成功。雙林小學敢于進行課程的整合嘗試,也說明了學校師資力量強,辦學實力硬。” 不過,有教育專家則認為,雖然支持課程整合也鼓勵這樣做,但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一定是有爭議性的,面對一些爭議,暫時不去定論它的好壞和利弊,一切以最終實踐結果再下定論。
| 家長反應 |
點贊
書包變輕了,這才是減負嘛
鄧先生是一位大學老師,也是一年級新生家長,翻看完課本后他表示,“課本中的卡通人物、語言環境等都是孩子們熟悉的。這樣的改變,消除了孩子與課本的距離,會讓孩子覺得更親切。”另一嚴姓家長表示贊同,“我發現課本里加入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元素,比如四川方言和大熊貓,這些都是孩子能真切感受到的。”多數家長表示,“真有意思,傳統的語、數、外變成了‘閱讀與生活’、‘思維與科創’、‘健康與成長’等5類”“挺新鮮的,感覺更加國際化了”
翻著“閱讀與生活”叢書,一年級新生家長朱女士表示,“把幾門學科綜合在一起,孩子書包都變輕了,這才是減負嘛。”另一位家長王先生補充說,“叢書里的內容大多都是以專題活動的形式展開,像大學的課題研究,更像國外課程。”
3問
1問:這套課本編寫科學嗎?
王維令:學校采用的是領銜人機制來編制“馨”教材。領銜人均享有人員聘請權和教材開發權,研發人員參考并綜合了人教版、北師大版、科教版、蘇浙滬版、重慶謝家灣和北京亦莊實驗小學等教材的優勢。
2問:整合課程的依據是什么?
王維令:結合校情,以兒童的生活為邏輯起點,遵循“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開發出了三類五門“馨”教材。
3問:會不會影響孩子成績?
王維令:學校對課程進行了改良、合并,去除了重復的知識,更加注重對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孩子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又不失傳統知識教育,讓課程更生動還融入了教育戲劇等元素。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