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在即,在大學生們準備返校學習的時候,高校的書記、校長們在忙啥?答案是:已經在學習!
新學期開學在即,在大學生們準備返校學習的時候,高校的書記、校長們在忙啥?答案是:已經在學習!
今天,一個云集了江蘇所有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的暑期培訓班在南京舉辦。要知道,江蘇是教育大省,全省現有高校168所、在校生超過250萬人、專任教師超過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于全國7.2個百分點。全省高校擁有兩院院士80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000多人,總量占到全國10%左右。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的高校數和學科數分別位居全國第二、第三。在這樣一串亮眼的數字下,這個培訓班顯得“不一般”。
同時,評新君注意到,這兩年江蘇高校集中換屆,在奮進新征程的重要節點上,新一屆領導班子接過江蘇高等教育發展的“接力棒”,肩負著厚望重托,可謂千鈞重擔。這次培訓班的舉辦,正恰逢其時。而參加開班式的省領導就有六位,規格前所未有,也都讓這個培訓班顯得“不一般”。
更“不一般”的是,省委書記信長星親自到場講了第一課,聞訊的評新君也早早趕去旁聽。這堂課上,信長星提出,江蘇高校要深刻把握在“走在前、做示范”中的使命任務,更好地打造成“五地”,引起大家的熱烈反響。
01
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
信長星從世界強國的發展史講起,闡述了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基本邏輯。他說,面向未來,誰擁有一流人才,誰就擁有了發展的優勢和主導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有更加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江蘇高校要著力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信長星用“頂天立地”“鋪天蓋地”兩個詞作了概括。
——一方面,要更多引育“頂天立地”的高層次人才。信長星與大家分析,都說江蘇科教人才資源豐富,但為什么還是感到人才不足?主要就是頂尖人才還不夠多。他希望高校堅定培養大師的決心和信心,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需要,著力造就具有交叉思維、復合能力、引領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高精尖缺”人才。
——另一方面,要更多培養“鋪天蓋地”的高技能人才。江蘇制造業規模占全國13.7%、全球4%。信長星希望高校突出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支撐制造強省建設。
02
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南京大學
有統計顯示,近十年來,江蘇高校獲得了全省5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省70%以上的基礎研究、9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蛟龍”探海、“天和”遨游星辰等國之重器的背后,都有江蘇高校的科研貢獻。
信長星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也空前激烈。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下大力氣,更好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他強調,這方面有三個關鍵點要把握好:基礎研究、平臺建設、成果轉化。
——在基礎研究上久久為功。要扎實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在平臺建設上持續發力。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突破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堅實底座”。要集中最核心的資源、集成最優勢的力量,加強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建設,力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江蘇高校落子布局。
——在成果轉化上全面突破。把重點聚焦到科技成果轉化上來,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讓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大市場、變為新動能。
03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傳承地”
信長星與大家一起重溫總書記考察江蘇時的情景。總書記用“百步之內必有芳草”肯定江蘇文化底蘊深厚,要求江蘇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信長星說,高校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在“探索新經驗”上責無旁貸。
信長星與大家縱論古今,從中國最早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文學館”“儒學館”“玄學館”“史學館”誕生在南京,到近代以來,產生近代學術史上影響巨大的一個學派“學衡派”——信長星說,江蘇在中華文化傳承發展中一直有著重要地位。
學衡派的主要刊物《學衡》
信長星特別指出,在引進西方學術思想時,不忘本民族傳統文化,這是江蘇高校的優良學術淵源。在列舉了南大老校長匡亞明先生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師大方向東教授和王鍔教授歷時16年整理出版的《五禮通考》點校本、蘇州大學的江南文化和吳文化研究后,信長星說,可以列舉的還有很多,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江蘇高校有歷史、有傳統、有基礎、有優勢。
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信長星強調,江蘇高校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當好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傳播者,努力推出更多富有時代精神、彰顯中國氣質、體現江蘇底蘊的精品力作,講好新時代發生在江蘇大地上的“中國故事”。
040
社會善治良治的“賦能地”
東南大學
大學校園一直被人們稱為“象牙塔”,高校和社會治理有啥關系?這個數字也許能說明:2021年,中央網信辦等八部門公布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南大學3所大學成功入選,這在全國入選的15所中占了不小的比重。
信長星說,高校知識密集、人才薈萃,在預判未來發展趨勢上有獨到眼光,在助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上有獨特優勢。希望更多的高校全面融入江蘇社會治理現代化大局,把問題當作時代的聲音,為推動社會善治良治賦能增效。
——在專業研究上,圍繞社會治理重大課題,扎實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理論和實踐研究,努力形成研究成果。
——在智庫服務上,多為全局性問題提供評估論證,多為現實性難題提供解決對策,多為趨勢性問題提供前瞻性意見建議,當好 “最強外腦”。
051
對外交流交往的“新高地”
大家還清楚地記得,總書記對江蘇高校兩次回信的對象,一個是“走出去”的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另一個則是“走進來”的外國留學生,都和教育對外交流交往相關。
信長星希望高校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加快打造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高地,以開放促合作、促共贏、促發展,助力江蘇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更加積極地“引進來”,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全方位合作。
——更加自信地“走出去”。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和國際教育標準制定,更好地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富有魅力的江蘇。
省委書記一個半小時的授課,高校的書記、校長們全神貫注、凝神靜聽。
江蘇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高校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對書記、校長們來說,是一個大命題。聽了這堂課,大家認為,這“五地”,與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高度契合,實際上是江蘇高校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的任務書,是未來江蘇高校建設應重點努力的方向。
課后,大家還在深入思考、熱烈探討,感覺到責任重大、時不我待、大有可為。
來源:江蘇新聞、荔枝新聞客戶端
編輯: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