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崇文重教傳統的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教育事業發展的多項指標在省內一直處于第一方陣。近年來,通州區大力推進“古沙師韻1311”名師(校長)培養工程,走出了一條名師輻射帶動、部門分工協作、載體建...
素有崇文重教傳統的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教育事業發展的多項指標在省內一直處于第一方陣。近年來,通州區大力推進“古沙師韻1311”名師(校長)培養工程,走出了一條名師輻射帶動、部門分工協作、載體建設創新的名優教師培養新路徑,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名師輻射帶動,拓寬培養面
通州區的名優教師培養工程起步于本世紀初。將近20年的實踐探索,孕育了一大批省、市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其中有27人被評為省特級教師,有力帶動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從2021年開始,全區醞釀啟動“古沙師韻1311”名師(校長)培養工程,以期充分發揮“在職名優教師的示范指導力、退休名優教師的余熱輻射力、省內外名師大咖的思想引領力”,進一步擴大優秀教師培養面。“古沙”是通州區的雅稱,“師韻”是對教師成長狀態和工作狀態的美好表達,“1311”則指梯次培養優秀教師的數量質量要求,即計劃用兩個周期8年左右時間,在全區中小學遴選和培養1000名左右區級學科類骨干教師、300名左右區級及以上卓越教師(校長)、1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師和10名左右領航校長。
培養面的擴大,使更多教師特別是農村學校的青年教師有更多機會找到自己的成長之路。通州區興東小學是一所距離城區較遠、校舍設備比較陳舊的普通小學。一個偶然機會,該校英語教師張莉進入培養梯隊,對接的高校教授以網絡形式幫助她磨課、改課,帶她與異地學校同行同臺上課并相互切磋。短短幾年,張莉就已經成長為小有名氣的鄉村骨干教師。不光她一個,她所在的這所學校已有幾位青年教師多次斬獲省級優課評比特等獎、基本功大賽的一等獎等大獎。而全區城鄉更多的教師在“古沙師韻1311”工程引領下,沿著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卓越教師、特級教師乃至教育家型教師的序列成長起來。
部門分工協作,強化針對性
通州區的教師培養從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到各部門各司其職、分類施策,再到導師團精心組織、高效運作,建立了一整套分工協作體系。
局長室主抓干部培養,每年都要對接全國一流高校和專家,組織各學段、各層級校長暑期研修和各職能部門干部培訓,這些研修和培訓主要指向提升教學管理能力。一批年輕的校長迅速成長起來:金沙中學校長薛軍領銜成立了名校長發展共同體,西亭初中校長朱建主持開發的“葫蘆科藝”課程、興東小學校長張衛東的小學生科學教育等已在一定范圍內引起了關注……
通州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教師發展中心針對各學段特點,分別組織學科類教師培訓、畢業班教師培訓,幫助教師緊跟教育改革發展前沿動向,提升教學實操能力。靈活采用重返高校、名校訪學、話題研討、跨區交流等培訓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師培養的檔次,一批學科類優秀教師得以嶄露頭角。金沙中學教科處主任邱磊大力推動杜威研究;教務處主任祝維男開展“基于默會認識論的高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此外,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吳國成、研訓員張俊等許多教師也都在各自的學科領域拔節成長,成為市區兩級學科帶頭人。
中小學名師培養導師團主要負責區域內有夢想、有激情、有成長潛力的優秀教師培養。培養對象在導師的指導下,確立3年一期的專業發展規劃,申報相關科研課題,定期圍繞專題會課、磨課、研討等。高針對性的培養課程,讓更多培養對象找到了自己的專業思想生發點、專業進步的興奮點,讓成長之路前有指引、后有鼓舞、內在有更強大的動力。
載體建設創新,適應新需求
通州區名優教師培養的基本模式脫胎于青藍工程: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師傅與徒弟往往是同學段、同學科的教師。但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這一模式越來越難以完全適應教師新的成長需求。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讓新教師獲得學科信息越來越方便,有些徒弟在某個特定領域有了相當超前的成果;另一方面,新課程標準更加強調學科的綜合與學段的銜接,將專業發展的眼光局限在一定學段和學科內部,常常難以適應新需求。
“古沙師韻1311”工程進一步豐富了教師成長的平臺和載體。師帶徒的基本模式依然存在,但進一步拓展了其他模式。一是工作室下設工作坊的模式。南通市中青年名師王笑梅工作室、任衛兵工作室有些成員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他們在工作室指導下分別成立各自的工作坊,“徒弟帶徒弟”,讓更多青年教師有機會納入名優教師培養的系列中。二是跨學段、跨學科的研修團隊模式。學前教育特級教師張宏云領銜的“童夢”好教師團隊,集合了學前、小學、初中三個學段的優秀教師,在幼小銜接、小初銜接領域的研究獲得了更廣闊的空間。三是多元化導師配備模式。區內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為此,通州區啟動了“銀齡計劃”,招募學術修養扎實、教學經驗豐富、深受各界好評的退休教師重返校園,擔負一定的教學任務,同時指導更多青年教師成長。四是“項目工作群引領”培養模式。由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教師發展中心牽頭,以研訓員楊劍、邵光前、季勇等為核心成員的示范案例開發項目工作群,引領一線骨干教師深研新課標,開發教學轉型的示范案例。
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關鍵在人才,“古沙師韻1311”工程是通州區針對新時期師資隊伍建設的新需求而確立的教師培養核心工程。整個教師隊伍的成長逐步走向高品位,有力地促進了全區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薛小玉)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年12月10日 第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