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新生學院開甲書院“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18名師生從南京出發,跨越3000多公里奔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馬蘭基地,開展追尋先輩足跡、傳承馬蘭精神的紅色之旅。
近日,南京大學新生學院開甲書院“馬蘭花開”社會實踐團18名師生從南京出發,跨越3000多公里奔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馬蘭基地,開展追尋先輩足跡、傳承馬蘭精神的紅色之旅。
赴疆途中,18歲的實踐團團長、開甲書院學生劉功澤心情激動又緊張。即將為馬蘭孩子們授課的他,反復翻看滿是批注的宣講稿。望向舷窗外白雪皚皚的群山,他知道,馬蘭近了。
初心如磐:馬蘭精神的種子在心中扎根
對實踐團師生而言,“馬蘭”意義非凡。在這個以“兩彈一星”元勛、南大校友程開甲院士命名的書院,“馬蘭”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坐標,那里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之地,程老奮斗的熱土。去年,馬蘭部隊教研室專家來訪贈予馬蘭花種子后,這份精神已在師生心中生根。
出發前,實踐團成員王師師原以為黃沙漫天,抵達馬蘭,映入眼簾的卻是蔥郁樹木和夕陽下的向日葵花海。“簡直是世外桃源。”一代代馬蘭人的艱苦奮斗,讓“死亡之海”羅布泊變成綠洲。
實踐團首站是馬蘭烈士陵園。小雨中,師生們懷著沉重心情走過墓道。它們的主人,有的在核試驗現場壯烈犧牲,有的積勞成疾倒在崗位上,有的永遠留在了運輸物資的途中……
其中48座無名墓碑上只刻著“大漠忠魂”4字。背后都有一句:“由于歷史原因,逝者資料失卻。我們永遠懷念為中國核試驗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實踐團成員程曉田深受觸動:“偉大事業非孤膽英雄所為,而是無數平凡人隱姓埋名、用熱血與生命鑄就的豐碑。”
尋根大漠:在歷史足跡中觸摸精神內核
實踐團成員段朝睿此行追尋程開甲足跡。在書院原創話劇中飾演過程老的他,踏上這片土地,“像是做夢一樣”。在嘹亮軍歌中,師生們探訪將軍樓、防空洞、蛙鳴山,感受著先輩的樸素與艱辛。
紅磚砌成的四層小樓上,“指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標語分外醒目。二樓一間小屋是程開甲當年辦公室。實踐團成員鄭涵文駐足凝望,感悟到前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現實中如此具象。
座談會上,實踐團成員關翔文詢問新一代馬蘭人如何接續奮斗,得到的回答令他銘記:“低頭拉車不忘抬頭看路,老一輩是引路的明燈,沒有過不了的難關。”
會后,開甲書院師生向馬蘭基地贈送了特別紀念品:由學校檔案館和開甲書院等整理的《程開甲先生在南京大學工作期間檔案文獻集》,以及程開甲編著的我國首部《固體物理學》教材。
奮進接力:以青春之力賡續馬蘭新篇
聆聽朱光亞起草留美歸國呼吁信、程開甲親探核爆廢墟、喬登江兩度入伍、黃建琴9次參與核試驗等南大校友故事,馬蘭精神宣講會令師生動容。實踐團成員雷業成決心發揮計算機專業優勢,將搜集的馬蘭故事搬上網絡。
馬蘭之行中,實踐團的同學們用各自方式尋找屬于自己的青春注腳:黃祺宸在永紅中學帶來了一堂寓教于樂的“魔法物理學”科學啟蒙課;馮愛麗和劉淇在展覽館的文物中,真切感受到第一代馬蘭人于艱苦卓絕中的拼搏與堅守;朱澤宇、曹繼賢、陳陸洋組成的攝影小分隊,既用鏡頭定格今日馬蘭的風貌,也用心記錄下孩子們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的真摯心愿。
“團隊規模擴大,紅色教育資源更豐富。”連續兩年帶隊的開甲書院學生事務中心主任唐赟感觸:“腳下沾泥,心中才有真情和力量。”
南京大學新生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施林淼指出,從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誠樸雄偉,勵學敦行”,都與“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一脈相承。“無論身處何地何崗,努力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就是在踐行校訓、傳承新時代馬蘭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仟煜 記者 李超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7月24日 第0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