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煙雨江南的形象伴隨著無數詩詞深入人心。但科學家們卻發現,近些年梅雨變得不再婉約,煙雨難覓,小雨和毛毛雨大幅減少,而代之以極端降雨或高溫干旱。為什么如煙似霧的傳統梅雨減少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團隊首次科學構建三維煙雨偏離度指數,清晰揭示東亞梅雨已經逐步丟失了傳統特征,進入“新常態”。1月15日,該科學成果入選2024年度中國氣候研究10大重大進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主席王會軍院士介紹,梅雨通常出現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毛毛雨、小雨為主,云霧比較濃密。然而,近些年來,傳統印象中“婉約”的梅雨似乎不多見了,衣物也不再容易發霉,生活在江南一帶的人深有體會,“在氣象上,我們注意到,梅雨期間的傳統梅雨現象逐漸消失,常會出現大雨、暴雨天氣或是持續的高溫干旱現象,這就是梅雨的‘新常態’。”
“江南煙雨”到底去哪里了?據悉,通常情況下,江南煙雨氣象景觀需要持續弱降水條件,近地層相對濕度超過95%,小時雨量在1.5毫米以內有利于煙雨景觀形成。為了定量刻畫傳統梅雨的變化,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梅雨不霉,煙雨不再”研究,首次科學構建了三維煙雨偏離度指數,包括連續的無雨日數、80%雨日的平均雨強和高于70%分位數的體感熱日數。他們發現,1961年至2023年我國江淮梅雨的煙雨偏離度指數都更顯極端化,且表現出顯著的上升趨勢。同樣,日本地區梅雨也表現出這一特征,這表明東亞梅雨已經逐步丟失了傳統煙雨特征。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梅雨不霉的趨勢有80%可以歸因于人類活動;全球增暖除了導致大氣含水量增加外,還會通過增強垂直運動和水汽條件的變化幅度影響梅雨的性質。根據最新的預估結果,未來增暖情景下東亞梅雨將進一步遠離其傳統特征,進入“新常態”,江南煙雨或將退出“歷史舞臺”。
在1月15日舉辦的首屆“中國氣候研究重大進展”成果發布會上,“梅雨不霉,煙雨不再”等10大氣候研究重大進展對外發布,揭秘氣候變化之謎。
此次入選的10項氣候研究重大進展還包括“深時大洋環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學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節-季節氣候預測系統的研制與應用”(國家氣候中心、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復旦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等。
王會軍院士表示,這10項氣候研究重大進展涉及五大關鍵詞,包括氣候變暖加速、氣候極端性加劇、新北極與青藏高原、大洋間耦合互動、氣候預測與AI等方面。
“氣候不像以前那樣溫順了,江南煙雨的景觀越來越少了,驟雨驟旱等極端氣候為災害預報、人類健康帶來很大挑戰?!蓖鯐娊榻B,北極增暖、海冰融化、青藏高原的研究都是未來氣候研究的熱點方向,通過前沿研究探索氣候變化的規律,構建越來越精細化的監測系統,為氣候預測、災害防范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