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26日,南京大學第二屆新生戲劇節“奮進·先聲”大先生系列在南大鼓樓校區大禮堂上演。4部實景沉浸式小戲,12部大先生戲劇輪番演出,“05后”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生動演繹程開甲、吳健雄、陶行...
5月25日至26日,南京大學第二屆新生戲劇節“奮進·先聲”大先生系列在南大鼓樓校區大禮堂上演。4部實景沉浸式小戲,12部大先生戲劇輪番演出,“05后”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生動演繹程開甲、吳健雄、陶行知、吳有訓、程千帆等多位大先生的精神事跡,溯源精神,激勵奮進。
“05后”排戲閃著淚花:
我們也能把歷史劇演得動情
“沒有一點一點的考證,怎么學得會訓古、怎么學得會校讎。我應當傳下去,就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后繼有人……”5月25日晚,《來了就好——紀念程千帆先生》作為戲劇節大先生系列的首部作品率先亮相。而后,郭秉文、陶行知、吳有訓、戴安邦等多位學術大家,也逐一“登臺”,在學生們的演繹中實現了“戲劇還原”。
整場演出,全部有南大新生學院的大一新生自編自導自演完成,絕大部分都是“05后”大學生。大學生演繹大先生,通過舞臺連接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
“下一場《先生之風》,陶行知準備。”在后臺,一米八五的“陶行知”十分顯眼。扮演者程梓嘉來自寧夏,因為中學時代的舞臺劇演出經歷,順利入選。程梓嘉介紹,每一位參演的同學,都經歷了導演和編劇的篩選,挨個試戲。“我是五月五日接到通知,被選上出演陶行知先生這一角色。”他和記者算了算時間,劇組排練周期并不長,五一節后開始排練,五月底都已經正式走上了舞臺。“每周三和周四晚上的九點半,我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排練一個小時。周末不定期繼續排練。”
大段大段的臺詞,程梓嘉背得動情,“排練的時候,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同學們眼里是有淚光的。我們‘05后’也能把歷史劇演得動情。”
哪怕只有一句臺詞也不要緊
感受大先生精神才是核心
《先生之風》導演楊川煜表示,劇組排練前,還專門了解過陶行知先生的生平。“我們的劇目,核心就是‘傳承’二字,想要表達的是跨時空的歷史對話。海報上的主角是陶行知先生,但在劇目中,陶行知先生是‘綠葉’,一代代傳承行知精神的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行知精神是永存的。”
安邦書院的李軒軼,在劇目《載德弘道 定國安邦》中的角色是一位奮進青年。雖然只有一句臺詞,但小李依然認真參與了多次排練。“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這次經歷讓我體會了戴安邦先生的偉大奉獻精神,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戲劇的表現魅力。”有訊書院的金宇灝告訴記者,自己在《尋訪有訓》中飾演的是一名被軍警打傷的學生。“《尋訪有訓》的排練過程,讓我深深記住了劇目中先生的錚錚誓言: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問心無愧。”
據了解,本屆新生戲劇節由南京大學新生學院七大書院聯合出品,戲劇實訓校史劇創排課程提供專業支撐,劇目由實景短劇與舞臺戲劇兩部分組成,共有16個劇目輪番上演。
美育教育路徑再拓寬
通過戲劇演出種下“南大基因”
記者了解到,本次戲劇節是對去年首屆“青春·回響”首屆新生戲劇節校園紅色戲劇美育路徑探索的深化,同學們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溯源校史文化,從單一的橫向引導學生到通過“尋-講-演-悟”深層次感悟大先生精神。同時以專業教師開課的《戲劇實訓:校史劇創排》公選課為支撐,引導戲劇節向“學生-輔導員-專業教師-專業演繹”方向演化,打造了一批精品化、品牌化的大先生劇目,塑造出一批有厚度、有情懷的南大人形象。
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大學新生學院創辦新生戲劇節是南京大學開展尋根性辦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嘗試,2023年“青春·回響”首屆新生戲劇節4部實景小戲,4場大先生劇目聯展反響熱烈,以此為基礎撰寫的高校美育改革案例同年獲得江蘇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高校美育改革案例特等獎,《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紀念竺可楨先生》短劇獲戲劇賽道三等獎的好成績。
未來,南京大學新生學院將繼續在美育教育上延伸挖掘,將更多大先生事跡搬上舞臺,扣好新生第一粒扣子,讓新生在美育教育中成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