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各校的校運會已悄然變為“體育節”,改變的不僅是名稱,還有其中的各類項目
金秋十月,空氣中彌漫著的除了醉人的桂花香氣之外,還有濃濃的運動氣息。
近期,全市各校相繼開展各具特色的體育節,也就是俗稱的“校運會”。每年10月,各個校園都會傳來此起彼伏的加油聲和助威聲。記者采訪中發現,近年各校運動會正悄然“進化”——曾經傳統的標槍、鐵餅、跨欄等項目,如今已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各類參與性、趣味性更強的項目。
“人人都是主角”“強調團隊協作”,已日漸成為各校運動會的主旨。
(圖為 省鎮中保存的1954年校排球隊獲鎮江市排球聯賽冠軍時的合影,各校體育節的現場掠影,由校方提供)
【變化】
一些“主打項目”悄然淡出
前不久,省鎮江中學第64屆田徑運動會順利舉行,賽場上,所有選手都在奮勇拼搏,爭取好成績的同時,也力爭打破學校運動會紀錄。
不過,有些項目的紀錄,如今已成為“不可打破的紀錄”。
在《江蘇省鎮江中學田徑最高紀錄》的校史資料中,詳細記錄了省鎮中歷年來校運會的各項紀錄,從項目名稱、創造者姓名到具體年份、月份,都一一記錄在冊。連1954年校排球隊獲鎮江市排球聯賽冠軍時的合影,都妥善保存。
其中,女子鉛球(高中組)校運會紀錄為9.68米,保持者為岳波,創造時間在1979年。假設這位同學當年18歲,如今已是62歲左右的老人。省鎮中黨委書記馮章葆告訴記者,“對每一個項目的記錄進行詳細登記,不單純是一項記錄成績的工作,也是對每位同學當年記憶的保存。這些成績,是他們每個人青春歲月的一部分,是他們不可磨滅的寶貴回憶,值得永遠留存。”
不過,鉛球這項紀錄之所以被稱為“不可打破”,并非因為情懷,而是因為鉛球項目早已退出校運會舞臺。此外,標槍、鐵餅、跨欄等當年校運會的“主打項目”,如今也已悄然淡出。
【分析】
這些項目退出“事出有因”
談到鉛球、跨欄、鐵餅、標槍等項目退出校運會舞臺,省鎮江一中體育組教研組長衣洪巖告訴記者,“鉛球、鐵餅和標槍屬于投擲運動,需要臂膀、腰腹等部位同時發力,對于動作的標準性、發力部位的要求都比較高,同時對于場地的要求也很高,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練習,無論是對于投擲者還是觀眾,都存在受傷的危險。”
“運動會期間,一般都是田賽和徑賽同時舉行,師生在場地之間走動頻繁,像標槍這樣的項目,會存在更多的安全隱患。同樣,徑賽中的跨欄項目,難度系數也很高,如果技術不到位,容易發生碰撞和摔倒。”衣洪巖說,“如今,投擲球類的項目,已由鉛球改為實心球,重量在2000克左右,安全性提高了很多,也較為合理。”
此外,校運會曾經的長跑項目也進行了“縮水”。“現在的項目稱為中長跑,主要為800米到1500米,曾經的3000米甚至更長賽程的長跑,目前也已取消,因為過長時間的跑動,對于參與學生的心肺功能有很高的要求,同時觀賞性也有限。”衣洪巖說。
【亮點】
一些新穎項目登上舞臺
一些傳統項目淡出,而一些新穎項目則登上校運會舞臺。
這些年,各校的校運會已悄然變為“體育節”,改變的不僅是名稱,還有其中設置的各類項目。對于全體師生來說,不再是傳統的競技比賽,而是一場人人參與的盛大節日。
從開幕式各班的個性化入場儀式,到賞心悅目的團體操,再到師生共同參與,如今的校運會已極具多元化,涉及當下熱點、時尚的元素也不斷出現。
鎮江市外國語學校校長徐玲告訴記者,“學校每年的體育節都會有一個鮮明主題,體育節內容將競技比賽和趣味游戲相融合,除了常規的田徑競賽,還加入多項學生游戲,這些游戲注重全員參與,給學生一個體現團隊凝聚力的空間,在游戲中,學會團結、合作,加深友誼,不僅能考驗身體體能,還能提高心理調適能力,構建積極向上的集體氛圍。”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學校推行的“師生共賽”模式,也讓師生的關系越發融洽。
衣洪巖告訴記者,近年來,省鎮江一中的體育節除了傳統競技項目、學生游戲之外,還增加了師生足球賽、師生籃球賽、4×100米賽跑等項目。“平時課堂上的老師,成了比賽中的對手、隊友,這種感受是在課堂上沒有的,不僅可以增加趣味性,也讓學生和老師距離更近。”
【未來】
將成為師生共同的“節日”
對于校運會演變為體育節這個現象,不僅學生們歡迎,老師們也持肯定態度。
不少老師表示,曾經的純粹競技型校運會,讓一些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只能“作壁上觀”,無法親身參與;但如今各種有趣的集體項目,不僅讓每一個同學都能成為“主角”,真正參與其中,還可以增加集體的凝聚力,鍛煉同學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讓“人人都是主角”成為校運會的宗旨。
曾幾何時,校運會只是一小部分身體素質出眾的學生的舞臺,如今,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其中,體驗運動的歡樂。同時,“雙減”政策的出臺,也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到戶外,揮灑汗水,大聲歡笑,各校的體育節仍將不斷進化和完善,成為師生共同的“節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