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2日,在周恩來總理關懷指導下,3000多位文藝工作者參與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公演。為探尋音樂舞蹈史詩這一藝術形式如何承載革命歷史記憶和傳承革命文化,南京財經...
1964年10月2日,在周恩來總理關懷指導下,3000多位文藝工作者參與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公演。為探尋音樂舞蹈史詩這一藝術形式如何承載革命歷史記憶和傳承革命文化,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燭照永恒”實踐團隊前往北京、廣州、如皋等地,走近《東方紅》的親歷者和排演場地,從當年的研究者、表演者的口述和對展覽館人員的采訪中,重溫中國革命的歷史記憶,感受《東方紅》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
圖為《東方紅》序曲一歌舞:葵花向太陽 劉澍 供圖
【與歷史對話,感受革命初心】
首先,團隊成員前往北京采訪了《東方紅——從舞臺到熒幕》的作者劉澍老師。
圖為《東方紅》研究者劉澍老師 潘玫竹 攝
劉老師作為《東方紅》的研究者,他與《東方紅》的諸多主演都有過許多互動和交流,他分享了自己當年采訪《東方紅》演出和創作的老藝術家們的故事,如林中華、徐懷中等。在談到如何傳承革命記憶時,劉老師提出:“可以繼承和發揚音樂舞蹈史詩這一藝術形式,例如:將《東方紅》等音樂舞蹈史詩引入課堂,讓大家從生動形象的視聽形象中了解革命歷史;邀請相關文藝工作者進課堂進行沉浸式教學;設立《東方紅》等紅色文化專題檔案館等,鮮活的藝術形象更能加深青年對革命歷史的認知,激發情感的共鳴。”
“就像劉老師說的那樣,傳承革命歷史記憶是我們團隊實踐的初心。”指導老師顧高菲表示:“明年是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誕生60周年,我們希望通過實踐,一方面,可以讓更多青年人通過《東方紅》了解中國革命歷史;另一方面,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積極探索音樂舞蹈史詩這一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從而為中國革命歷史記憶的傳承繼續賦能。”
圖為團隊成員與劉澍老師的合影 潘玫竹 攝
接著,團隊成員為了深入了解《東方紅》在各地現場表演的情景,團隊成員奔赴廣州,采訪了廣州《東方紅》的表演者佘維杰老先生。
圖為佘老先生向團隊成員展示收藏冊
佘老先生在《東方紅》第六場“中國人民站起來”中飾演向國旗敬禮的少先隊員。佘老先生激動地向隊員們講述當年的排練經歷,在問及他是如何在沒有親歷過中國革命的情況下如何飾演《東方紅》中的角色時,佘維杰老先生笑著說:“《東方紅》這個節目啊,用音樂、舞蹈、朗誦等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展現了中國革命斗爭的歷程,雖然我沒有親自到前線打過仗,但北京(《東方紅》)的演出,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幾十遍,對革命先烈前仆后繼的精神,從小就耳濡目染。先輩們為了中國革命,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不懈奮斗,拋頭顱,灑熱血,每每想起,我都會被他們的精神感染,正是這種精神和情感,讓我不能不認認真真演好我的角色。”佘老先生邊講邊向隊員們展示了他收藏著的廣州《東方紅》排演結束后頒發的紀念章、周總理前來觀看的剪報,歌曲集等一系列資料。
在訪談過程中,佘老先生不止一次動情地唱出《東方紅》曲目,如《游擊隊歌》《松花江上》等,其中的朗誦詞也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看到這樣的情形,在現場訪談的虞越同學眼眶不禁濕潤了,他說:“那一刻,我們好像真真切切地在與過去的歷史對話,真實感受到了前輩心里那份對中國革命歷史的深切情感。”
【傳承歷史記憶,傳播紅色文化】
在了解了當年演出經歷的基礎上,為了探尋后人對《東方紅》的紀念成果,團隊成員前往如皋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以館內藏品《東方紅》的膠片為基礎,聆聽紅色文化傳承者的聲音,探索新時代革命歷史記憶傳承與紅色文化傳播的新方式。
在前期查閱資料了解紅色文化傳播途徑以及傳承方式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聯系到憑借修復技術為膠片影像“換新裝”的如皋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了解了展覽館是如何進行紅色文化數字化轉換與網絡傳播,并深刻理解了對記錄像《東方紅》這樣具有紀念意義的史實老膠片進行數字化轉換的價值意義。
在訪談過程中,負責膠片修復的陳經理這樣說:“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我們國家在發展歷史過程當中較為獨特的一種藝術類型,記錄了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的歷程。我們作為現在民間最大的電影收藏機構,義不容辭的要保存好這段歷史,同時對這些影片進行一些數字化的制作,讓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無論是電影行業的從業人員還是觀眾,能夠更全方位的了解革命歷史,由這段歷史來了解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們這代人有這個責任去做這項工作。”團隊成員李梓涵對此深有感觸,“如皋華夏膠片電影展示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已有的紅色資源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為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播以及傳承點亮一盞明燈。”
指導老師顧高菲談起這項實踐工作的初衷,她表示:“不管對于哪一代中國人,中國革命歷史都是不能忘記的記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新時代青年如何傳承紅色基因,在實踐探索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更多答案。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南財學子也會積極做中國革命歷史與文化的傳播者,激發起更多青年人情感的共鳴。”
通訊員 陳鑫怡 虞越 王晟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