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式現代化背后的‘精神密碼’,我看到的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日前,在常州大學“奮進新征程,青春勇擔當”大學生演講比賽中,該校史良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陳醉運用身邊案例,結合黨...
“尋找中國式現代化背后的‘精神密碼’,我看到的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日前,在常州大學“奮進新征程,青春勇擔當”大學生演講比賽中,該校史良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陳醉運用身邊案例,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生動講述了她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
在常州大學校園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蔚然成風。該校精心組織部署,迅速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全校師生員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合力,推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理論武裝頭腦,闡釋有聲有色
前不久,由常州大學黨委、全國館校合作聯盟主辦的《高舉旗幟跟黨走團結奮斗向未來——常州大學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主題展》吸引了全校近萬名師生陸續前來參觀。大家一邊看展覽,一邊談感悟,現場學習氛圍濃厚。通過該展覽,廣大師生及時、準確、深入地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完整地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
常州大學結合實情實踐,通過主題展覽、專家論壇、學術交流、教材編撰等舉措,不斷創新研究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形式和方法,強化理論武裝。該校創設“信仰之魂——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20講”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精品課程,積極參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引導廣大師生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思想自覺、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
“通過持續深化思政課程綜合改革,我們在本、碩、博三個階段均開設了有聲有色的‘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學習,在課堂上系統講授、全面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作用。”常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徐守坤介紹說。
常州大學進一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及內涵,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會貫通到各門課程、各個領域。目前該校67個專業、3100門課程100%實現課程思政。此外,該校立足辦學特色,組建由校黨委書記帶頭,校領導、學院領導、專家學者、思政課教師、黨支部書記、師生典型等共同參與的理論宣講團,推出“菜單式”理論宣講,使得黨的二十大精神從“紙面”走向課堂、從會場走向現場、從教室走向社會,引導師生學思踐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堅持以文化人,潤育出彩出新
“一張張呈現新時代10年輝煌成就的圖片,一句句黨的二十大報告金句,在學院思政文化墻集中呈現,讓校園里的思政課言之有物、有滋有味。”走進常州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其思政文化墻格外引人注目,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研究生祁彪表示,十分喜歡這種身臨其境、體驗式的學習方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金句墻、學院精神展示墻、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示、最美教師事跡、石油勘探歷史、智能油田科普……文化墻圍繞學院石油石化、創新創業、紅色文化辦學特色,以石油精神和鐵人精神為主線,將人才培養與課程思政進行有效結合,立體式點亮“大思政課”育人觀。
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陳群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新時代高校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高校文化創新發展作出了綱領性指導,學校將繼續秉承“每塊墻面會說話,每寸地方有文化”的理念,深挖大學文化育人內涵,開展集知識性、教育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思政“墻文化”建設,厚植“愛黨、愛國、愛校”情懷,在全校營造“處處有思政味、時時是思政課”的良好育人氛圍。
發揮人才優勢,產教常亮常新
日前,由常州大學承辦的“2023中國能源·化工產學研30人論壇”落下帷幕。其間,院士專家、知名企業家等圍繞產學研深度融合、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產學研融合案例分享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為我國能源和化工行業發展提供思想策源和智力支持。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常州大學積極踐行產教融合理念,緊扣常州“532”發展戰略,在已有“全創改”揭榜掛帥任務載體——中以科創學院、國家首批重點產業學院——阿里云大數據學院、江蘇省重點產業學院——機器人產業學院的基礎上,根據地方發展需求,優化學科設置,強化人才共育、共引和共享,培養更多國際化產業創新人才,服務常州社會經濟發展,打造“青春留常”的響亮名片。
此外,常州大學抓住身處“兩湖”創新區的優勢和契機,持續深化政校企聯動,在已有共建的536個產學研基地、446個校企聯盟、48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和24個工程技術中心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與常州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大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城市的發展注入科教新勢能。
“我們將把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來抓。”陳群表示,該校將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水平大學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謀劃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結合,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學校改革發展、辦學治校全過程,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常大力量。
來源:江蘇教育報、常州大學
編輯: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