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一百年,一代代中國青年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展望新征程,中國青年同樣重任在肩。“‘入黨引路人’青春微講堂”第十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川教授向廣大青年...
回望一百年,一代代中國青年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展望新征程,中國青年同樣重任在肩。“‘入黨引路人’青春微講堂”第十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川教授向廣大青年發出號召,期待更多人加入“我們”,成為“我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些歷史性勝利令人倍感振奮。
再把時間撥回到2021年的七月一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中使用的最高頻的詞匯并不是“共產黨”,而是“中國”,是“人民”,是“民族”。大家看,這就是“我們”。這個政黨的初心和使命不是指向政黨本身。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政黨如此,人也是一樣,如果你心中有更多人,這就不是“我”,而是“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七一勛章”頒授儀式發言代表張桂梅校長所說:發言的時候“不是我在發言”,而是“全國黨員都站在臺上,我代他們匯報,我身后都是他們。”不是為自己,不是靠自己,是為大家,是靠大家,不是我,是我們。
同樣,我們的思政工作,也要把“我”變成“我們”。“獨行快,眾行遠”,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一個人的工作探索,到幾個人的工作方法,再到一群人的“川流不息”,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大學校園到中小學校,從專業教師到管理人員,思政滋養在點點滴滴之中,這就是從“我”到“我們”。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強,則國家強。我們要一起努力,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讓我們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編導 朱奕昕
攝像 高一鑫 羅皞
剪輯 高一鑫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