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5日零點,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正刊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陶小榮教授團隊最新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病毒攻擊植物激素受體有利自身侵染,植物則進化出了一種免疫受體模...
北京時間12月15日零點,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正刊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陶小榮教授團隊最新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病毒攻擊植物激素受體有利自身侵染,植物則進化出了一種免疫受體模擬受攻擊的激素受體,從而識別病毒、并激活免疫反應,研究揭示了植物免疫受體監控病毒靶向激素受體的全新機制。
據了解,全球每年因病毒病造成的作物經濟損失超過4000億元,與其他農作物病害不同,病毒病無法依靠農藥進行防治,挖掘、利用植物的抗病基因是防控病毒病最綠色高效的手段。一種被稱為NLR(Nucleotide-binding domain and Leucine-rich Repeat)的抗病基因是植物進化出來的最大的一類抗病基因,在許多病蟲害防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植物NLR免疫受體如何識別病原微生物?如何激活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統?這是合理利用抗病基因、實現作物高產穩產的基礎,也是植物病理學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
病原微生物非常“狡猾”,為了侵染傳播,會利用自身“武器”攻擊寄主植物,在與作物的彼此較量中,攻擊與抵御不斷升級,病原物的“武器”越發多樣,植物也由此進化出更加周密的防御系統,在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植物和病原之間的軍備之戰,每時每刻都在上演。
陶小榮教授帶領學生深入實驗
免疫受體是如何監控病毒,掀起這場軍備競賽的?團隊這一全新機制的發現來自于一次偶然的實驗發現。“我們在實驗中注意到,辣椒NLR免疫受體Tsw的大小很奇特,其大小是常規NLR免疫受體的兩倍。”陶小榮介紹,通過三維結構建模和同源比對分析發現,在Tsw中具有一個超大的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結構域,更令人吃驚的是,該結構域竟然與植物激素茉莉酸、生長素和獨腳金內酯這三個植物激素受體相似。
Tsw是針對番茄斑萎病毒的抗病基因,該病毒是最具破壞性的植物病毒之一,每年在全球范圍內對辣椒、番茄等重要經濟作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Tsw通過識別病毒編碼的NSs蛋白,進而誘導了對病毒的免疫反應。
這促使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軍備競賽”的假設:病毒NSs蛋白直接攻擊三個植物激素受體利于病毒侵染,而Tsw這個免疫受體通過模擬激素受體、繼而監視病毒,最終通過激活植物免疫系統實現抗病這一過程。
陶小榮團隊深入研究發現,在植物的防御體系中,茉莉素、生長素等激素信號系統在抵御病毒的侵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激素受體是激素信號啟動的關鍵開關。但在日漸激烈的對戰中,病毒利用自身的武器“效應子NSs”直接靶向激素受體,進而抑制植物激素介導的抗病反應。病毒效應子NSs首先與激素受體上一種名為TCP21的蛋白質結合。這個蛋白質就像鎖鏈,病毒一旦與之結合,就能抑制激素受體的活性,束縛住激素的‘手腳’,不讓它們去激活激素介導的對病毒的抗性。這樣一來,由激素系統激發的免疫通路就陷入了癱瘓。然而,病毒的這一招并未“致命”,反而誘發了這場植物與病毒攻守之戰的“軍備升級”。
雖然激素介導的這一層免疫系統淪陷,植物另一層免疫系統卻在暗中儲備兵力——團隊發現,植物免疫受體Tsw進化出來模擬植物激素受體的結構域,Tsw模擬激素受體結構域也與TCP21結合,并巧妙利用了病毒蛋白“捆大繩”的特性,在病毒蛋白NSs存在下,Tsw NLR免疫受體與TCP21相對于激素受體與TCP21具有更強的親和力。在這場“反擊戰”中,免疫受體Tsw以“瞭望塔”的方式監測到了敵情,并且進化出了一套與激素系統一模一樣的結構,引誘病原菌對其發起類似攻擊,進而順利觸發免疫。這是植物防御-病毒反防御-植物再防御的“軍備競賽”新升級,在這一場斗爭中,植物免疫系統最終殲滅了病毒。
陶小榮介紹,激素介導的抗病是一種基礎抗病性,是一種比較弱的抗性。NLR免疫受體蛋白介導的抗病性則是非常強烈持久的抗病,可以有效滅除病原菌。在病毒效應子NSs存在的情況下,植物通過這一機制“選擇”了更為強烈的NLR免疫反應,誘敵深入,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這為作物抗病的生產應用提供了廣闊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康振生認為,該成果精細解析了植物病毒致病機理和作物抗病機制,為植物免疫學揭開了新的一頁,為后續發展新的抗病技術、培育新的抗病材料奠定了理論基礎,有利于科學家們更好地探討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治,從而為提升作物健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重要議題提供了可選擇的路徑。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通訊員 許天穎 張臻瑋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