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日,首屆物理教育教學改革戰略發展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會議由南京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專家學者探討物理學科專業建設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我們強調,越優秀學生,給...
7月19日—20日,首屆物理教育教學改革戰略發展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會議由南京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專家學者探討物理學科專業建設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我們強調,越優秀學生,給予越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說,他發現在大學當中,尤其是優秀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忙于完成各種各樣的規定動作,影響到人才的成長。清華物理學堂班探索育人的特色經驗是,杰出人才并不是課堂上教出來的,而是要營造一個好的環境,讓有天賦的孩子在這個環境中自主學習知識和創造知識,讓優秀有潛質的學生冒出來。
朱邦芬說,比如清華物理系的專題研討課,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科研訓練中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在研究中遇到問題,自己去學習、探討,弄懂了就繼續往前,從一個點到一個點,點多了就連成線;線多了再形成面。這種滲透式學習法,也是楊振寧先生所提倡的。
“現在學生的績點越來越高,但如果只關注績點,實質上路會越走越窄,功利化的短視會抹殺長遠的追求。”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駿說,當學生全身心追逐學分績點甚至被其“裹挾”時,實際上是被評價模式所“異化”,對人才成長不利。因此從學校到院系都試圖通過評價體系的改變,更好的引導學生的發展,“比如在保研中,我們探索新的評價規則,更加注重學生日常參與實驗室科研的情況、在社會科創活動中的表現,不僅看活動的成果,也注重過程性評價,由導師參與評分。”
王駿說,評價作為指揮棒,可以指引學生按照人才發展需求來成長,“比如我們鼓勵學生有始有終,做完一項科研、科創活動要寫出來。我們不‘唯’論文,但寫作過程也是思維重塑的過程,科研寫作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能力。”王駿說,科研活動的參與,并不是期待學生人人成長為科學家,而是期待學生在過程中學會做事,學到科學的方法論,這是人才成長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自然也不能用同一個簡單模式去評價,各領域的拔尖人才需要什么素質能力,用什么評價體系來判斷,這是一個具有時代性的重要課題。我們將組織教師、學生、校友等共同進行研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