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舉行“教育這十年”“1+1”主題新聞發布會,江蘇作為唯一分會場,專題介紹高校科技創新十年發展成效。19日到20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跟隨省教育廳實地探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7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舉行“教育這十年”“1+1”主題新聞發布會,江蘇作為唯一分會場,專題介紹高校科技創新十年發展成效。19日到20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跟隨省教育廳實地探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揭秘江蘇高校的“硬核”科技實力。
7月19日15:30,記者在南京工業大學實驗樓看到這樣一幕:一瓶醬油色的污水經過一套“三廢”處理裝置,變成一滴滴的清水落下。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教授告訴記者,“之前我們做過一次對比實驗,用這個經過‘三廢’裝置處理過的水養金魚,甚至比我們用自來水養的魚還更好。”他介紹道,這是一項利用創建臨氧裂解新概念和反應分離新技術發明的“三廢”原位減量新技術,能夠幫助實現化工過程中的“三廢”近零排放。
據悉,精細化工行業由于產品種類繁多、工藝流程長、生產技術精密,生產企業往往呈現出“先產品分散生產,后污染集中治理”或“重產品生產,輕污染治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喬旭教授團隊研發的 “嵌入臨氧裂解過程的‘三廢’治理與化學品生產耦合關鍵技術”有效的改變了這種粗放模式,通過3項創新實現了化工及相關行業生產的源頭綠色化、過程減量化、治理精準化,并獲得江蘇省2021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我們團隊的攻克目標就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實現精細化學品的源頭綠色制造。我們通過技術入股成立高新技術企業,將我們的智能環保裝備推向市場,在化工企業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南京工業大學2011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湯吉海告訴記者。
“近三十年來,我們化工人深知化工行業的困境,需要我們化工人要用化工人的思維和技術,從源頭去治理化工污染,改變未來的化工行業形象。”喬旭認為,無論是作為一所以化工見長的大學校長,還是作為一名從事化工領域研究的專家,都必須責無旁貸地發揮學科優勢、智力優勢,打破化工產業發展的“瓶頸”,實現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讓大眾不再“談化色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赟
實習生 江婷婷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