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一條承載漫長歷史的老街,打造成空間友好、環境友好、文化友好、教育友好的公共空間?南京工業大學團隊的一份課程作業設計給你答案!日前,在2022年“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
如何將一條承載漫長歷史的老街,打造成空間友好、環境友好、文化友好、教育友好的公共空間?南京工業大學團隊的一份課程作業設計給你答案!日前,在2022年“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大賽中,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園林1902班郭雨、許晶昕、曲澤霖,張穎、朱瑤、王兵6位同學的設計方案在劉曉光、傅凱、陳妍三位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分別獲得全國三等獎、江蘇省一等獎和江蘇省三等獎。
調整布局,使道路躍升為兒童友好型社區
“南京市浦口區鳳凰大街是江浦地區城市空間的主軸線,這條路承載著許多老浦口人的記憶,但目前鳳凰大街主要承擔交通功能,我們希望通過改變空間結構的格局與設計模式,讓鳳凰大街舊貌換新顏。”《鄉音依舊、雛鳳清聲:基于兒童友好型社區的鳳凰大街及周邊改造》團隊成員郭雨介紹,鳳凰大街北接鳳凰山公園,南達城南河濱,周邊商業、文化及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但他們在實地調查后發現,目前鳳凰大街整個馬路的功能卻較為單一。
“鳳凰大街目前主要是供汽車通行,道路兩側也劃滿了停車位,而且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也沒有明顯的邊界,這對于行人來說比較危險。”團隊成員許晶昕表示,針對這一現狀,他們嘗試著通過改變空間結構,最大程度地優化道路布局。于是,在《鄉音依舊、雛鳳清聲:基于兒童友好型社區的鳳凰大街及周邊改造》設計方案中,他們對現有的馬路中間的綠島面積進行縮小,并用綠化帶將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進行了隔離,確保行人安全。“現有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就是商鋪門口的空地,沒有明顯區分,而馬路中間的綠島面積很大,上面雖然有一些活動空間,但是行人走到綠島中間也要穿過車流才能到達,這樣很不安全,將不同的車道區分后,這樣就沒有交叉,安全系數也就得到了提升。”
考慮到鳳凰幼兒園位于鳳凰大街上,每天會有很多小朋友和家長聚集于此,設計團隊認為,應在人行步道上增加小型的兒童活動空間,讓鳳凰大街成為一個寓教于樂的公共空間。“我們在鳳凰大街兩旁的人行道上計劃設置了歡樂沙坑、滑板、植物種植等區域,讓整個大街更加充滿活力,在滿足孩子和家長休憩娛樂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在路過的途中感知自然。”設計團隊成員曲澤霖說。
嵌入歷史脈絡,使街道彰顯文化底蘊
“鳳凰大街所在的浦口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浦口在元朝時稱為浦子市,又稱浦子口,因此而得名。在歷史的長河中,浦口區也涌現了許多城市故事以及地標性建筑。”談及當初的設計理念,《印象喚城歸:南京市浦口區鳳凰大街的敘事性街道改造設計》團隊成員張穎介紹,基于浦口的歷史文化,團隊便以歷史時間線為設計思路,在鳳凰大街主街道上以公交線路的方向為豎向時間軸呈現浦口區的歷史發展節點,將名片印在街道間,指引人們去探尋浦口區的歷史故事。“我們沿著公交車行進線路,在道路兩旁增設了時代紀念碑,碑石上刻有‘1914浦口火車站正式開通運營’‘1991老山入選國家級森林公園’‘2004求雨山文化園建成’‘2021浦口高質量發展再啟航’等字樣,可以讓路過的市民了解浦口區發展脈絡,喚醒人們對城市的記憶。”
除了計劃對鳳凰大街主干道進行改造,《印象喚城歸:南京市浦口區鳳凰大街的敘事性街道改造設計》團隊在方案中還對與鳳凰大街交叉的小巷子進行了提檔升級。“通過增設街巷入口景觀小品、黨建宣傳小品、植物景觀等,凸顯濃濃的文化氛圍,給予市民精神的滋養與愉悅,并優化了他們活動交往的樓下空間,讓他們闡述和表達自己的故事。”
創新課程教學,使學生提升實踐能力
“這次我們學生的參賽作品都是他們的課程作業,能取得這樣一個成績也令我們倍受鼓舞。”南工大建筑學院劉曉光老師介紹道,這兩個參賽作品是教改的成功嘗試,原先社會調查方法和風景園林設計兩門課作為專業課程分開授課、分別布置作業,但社會調查方法比較偏向理論教學,而風景園林設計則更注重實踐,“為進一步活化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真正使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指導理論,并最大程度地突出作業成果化的目的,我們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嘗試打通了這兩門課程,在教會學生社會調查方法的同時,讓他們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具體的實踐。”
劉曉光介紹,兩個團隊的作品基于老師布置的課程作業“南京市江北新區鳳凰大街改造概念設計”,題目比較寬泛,但同學通過實地調研,在對文化遺產保護、可持續社區的相關知識有了更全面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針對鳳凰大街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這讓他們很有獲得感,未來我們也會找機會和當地社區進行溝通,爭取能將設計方案落地。”
通訊員 韋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