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2時55分,我們迎來全年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古語有云: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個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呈現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堅冰深處春水生,冷到極點也預示著春的到來。今天,中教...
今日22時55分,
我們迎來全年最后一個節氣:
大寒。
古語有云: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這個時節,
我國大部分地區呈現冰天雪地、
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堅冰深處春水生,
冷到極點也預示著春的到來。
今天,
中教君請來9位老師,
用各科知識來聊一聊大寒!
快來看看這些知識
你掌握了沒?
語文老師
虹老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古時的文人是如何寫大寒的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這些和大寒有關的詩詞佳作——
《大寒吟》
【宋代】邵雍
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
階前凍銀床,檐頭冰鐘乳。
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
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
寒語:門前舊雪還未消融,新的雪花又席卷而來,怎一個冷字了得!
《歲寒知松柏》
【宋代】黃庭堅
松柏天生獨,青青貫四時。
心藏后凋節,歲有大寒知。
慘淡冰霜晚,輪囷澗壑姿。
或容螻蟻穴,未見斧斤遲。
搖落千秋靜,婆娑萬籟悲。
鄭公扶貞觀,已不見封彝。
寒語:松柏四季常青,大寒時節,冰天雪地,要以冬藏休養為主,保持精神安寧平靜。
《游慈云》
【宋代】陳著
老懷不與世情更,才說閑行興翼然。
微濕易乾沙軟路,大寒卻暖雪晴天。
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尋梅山自妍。
笑問松邊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
寒語:難得一遇大寒暖,慈云寺香氣已然飄來,恍然不知今夕何年。
《苦寒吟》
【唐代】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寒語:天寒地凍,北風呼嘯,冰面堅實,日光寒凄,好冷啊。
《永樂沽酒》
【宋代】方回
大寒豈可無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幣破慳捐一券,瓦壺絕少約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凍面微溫尚帶冰。
爨仆篙工莫相訝,向來曾有肉如陵。
寒語:這么冷的天兒,怎么能不熱一壺酒,好好喝喝暖暖身子呢。
數學老師
雨老師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大寒的時間是陽歷1月20日前后,但你們知道大寒日期如何計算嗎?來!上公式——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的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0.12,21世紀C=20.84。
舉例說明:2089年大寒日期=[89×0.2422+20.12]-[(89-1)/4]=41-22=19,1月19日大寒。
例外:208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英語老師
文老師
同學們,今天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
Major cold - The last of the 24 traditional Chinese solar terms.
一股超級寒潮正席卷而來,未來幾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將經歷迅速降溫和雨雪天氣。
Most parts of China will experience a rapid drop in temperatures along with snow and rain in the coming days as a strong cold front is on the way to hit.
大寒到來,也是喜迎春節的時候。人們忙著購買新物,做腌肉,籌備年貨。“大寒”代表了24節氣的結尾,也意味著冬天的結束。
When this day arrives, it’s time to welcome the Spring Festival. People get busy with buying new things, salting the meat and preparing New Year good. “Major Cold” represents the end of 24 solar terms and also marks the end of winter.
政治老師
凡老師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也是最冷的一個節氣,民諺有云,“大寒到頂點,日后天漸暖。”
冬天就快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從古代哲學中總結出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人生哲理,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道理。現在人們也愛說“觸底反彈”,如果你現在正處于人生谷底,不要焦急,再忍受一下,柳暗花明就在眼前了。
二十四節氣輪回,如此循環往復,體現了質變和量變的交替轉化,也體現了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客觀規律的道理。
同學們get了沒?好好悟一悟哈!
歷史老師
京老師
據《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記載:“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寒有三候
一候 | 雞乳
大寒之日“雞乳”,雞是木畜,
提前感知到春氣,
開始孵小雞了;
二候 | 征鳥厲疾
鷹隼之類的征鳥,
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
為了尋找食物以補充能量抵御寒冷;
三候 | 水澤腹堅
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
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
且最結實、最厚。
除此之外,古人對“大寒”還有另外的關于花卉“三候”說法----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生長于江南一帶),也可做為大寒的重要標志。
地理老師
荷老師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
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鳥獸飛禽均按照季節活動,因此它們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志。
古人認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有同學疑惑,冬至時,太陽在太陽直射點離北半球最遠,為什么不是冬至時最冷呢?原因在于,冬至是北半球吸收太陽能最低的一天,但地表蓄熱需要時間釋放,所以溫度降到最低延遲到了大寒前后。
物理老師
馨老師
同學們,大家都聽過一句諺語:“小寒凍土,大寒凍河”,河流上凍這個物理過程是怎么回事呢?溫度降到0℃就可以了嗎?其實不然。
當溫度降到0℃時水就會變成冰。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一方面自然界中的水不是純凈的水,里面溶解了很多物質,水的凝固點降低,水需在0℃以下才能凍結;另一方面,當溫度剛好由零度以上降到0℃時,水是不會結冰的,因為結冰時放出的潛熱很大,如果正好是冰點,剛生成的冰晶又會很快熔化掉。所以,一般溫度在零度以下河水才出現凍結現象。
靜水結冰需要較低的溫度,實驗室里曾經記錄到蒸餾水溫度降低到-20℃還不見冰晶出現的數據。一般靜水冷卻到4℃后,水面繼續降溫,僅能使表層發生冷卻,底層在較長時間里還是維持在4℃的溫度,所以靜水凍結是從水面開始的。
現在是滑冰的最好時候,孩子滑冰要有大人陪伴哦!
河流封凍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從岸邊開始,先結成岸冰,向河心發展,逐漸匯合成冰橋,冰橋寬度擴展,使整個河面全被封凍。還有一種是流冰在河流狹窄或淺灘處形成冰壩后,冰塊相互之間和冰塊與河岸之間迅速凍結起來,并逆流向上擴展,使整個河面封凍。
好奇的同學可以花時間去觀察一下!
化學老師
檬老師
又到大寒時節,馬上就要迎來春節啦!你們一定很想放煙花鞭炮吧?那么爆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煙花在空中爆炸時,為什么會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火花?你知道嗎?
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藥,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鉀,有的還含有氯酸鉀。制作煙花時是在火藥中按一定配比加入鎂、鋁、銻等金屬粉末和鍶、鋇、鈉等金屬化合物制成的。由于不同的金屬和金屬離子在燃燒時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所以煙花在空中爆炸時,便會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火花。
例如:
鋁鎂合金燃燒時會發出耀眼的白色光;
硝酸鍶和鋰燃燒時會發出紅色光;
硝酸鈉燃燒時會發出黃色光;
硝酸鋇燃燒時則會發出綠色光。
......
這些就是煙花五彩繽紛的秘密,在化學上稱之為“焰色反應”。
煙花爆竹在劇烈燃燒過程中,瞬間產生大量的熱和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由于體積急劇膨脹,壓力猛烈增大,于是發生了爆炸,化學方程式:
2KNO3+ S + 3C=K2S + N2 ↑+ 3CO2 ↑
生物老師
鐘老師
有關生物的寒冷適應特征有一條“伯格曼法則”。它指出:寒帶的生物外形規律是盡可能減小表面積和體積的比率,從而降低熱量散失的速率。根據這一法則,身體的任何細長結構都是不利于寒帶氣候的適應的。
相反,熱帶地區的人們手腳相對較長,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較長,軀干相對較短,熱帶動物也有這個傾向,這些都是有利于散熱的解剖特征。
這下你知道什么身材更能適應極寒天氣了吧!看來,大長腿在極寒時候也變成了“花瓶”了呢!
學習了這么多干貨知識,
來放松一下,
看看大寒有哪些習俗!
除舊飾新,準備年貨
大寒后離春節越來越近,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和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您家的福字、對聯準備好了嗎?
蒸煮糯米飯
嶺南民諺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拌入臘味、蝦米、干魷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時節。
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春節倒計時五天,
熱氣騰騰地準備起來吧!
擁抱從遠方趕來團聚的親人,
用心去感受來自家庭的愛和溫暖。
冬是收藏蓄積的季節,
在這一年里最嚴寒的時刻,
愿您好好休整身心,
過個幸福安康年,
為新的一年厚積薄發而加油蓄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