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王凱 實習生 蹇悅 濟南報道
在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的校園里,有一群特殊的“時光修復師”,他們用雙手和智慧讓古老的建筑重煥新生。自2010年設立以來,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已從最初的冷門小眾專業發展成為學校的“頭號特色專業”,學生人數從最初的40人增長到如今的200人,成為全國高職院校中的佼佼者。
從“修老房子”到文化傳承
在快節奏的時代,選擇古建專業意味著“慢工出細活”。
任澤濤記得,第一次學做榫卯時,光“畫樣”就改了十幾次,“老師說,榫卯是‘三分做,七分磨’,每一道縫隙都關乎建筑的壽命?!边@種對細節的苛求,讓他逐漸沉下心來,“就像故宮修復師說的:修古建就是與時間對話,急不得。”
讓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的老師們驚喜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接過這份“慢事業”。
“最初報考時,身邊人以為我要去‘搬磚’,直到我跟隨導師修繕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國子監?!碑厴I于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的馬亞,在古建筑行業工作幾年后繼續在北京建筑大學讀研深造,如今已成為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骨干教師。他回憶道:“當時我扛著三維掃描儀在清代辟雍大殿的天花上進行測繪,現在想來依然很酷?!?/p>
如今,馬亞主要教授營造技藝類專業課程,包括古建筑木作、瓦作及油漆彩畫等。在這個過程中,他帶領學生進行大量實操訓練,收獲了不錯的反響?!吧鐣陌l展給我們的專業在各個階段打上了不同的時代烙印,這很正常。我們支持創新,但要守住和傳承好最根本的東西?!?/p>
“各行各業都存在競爭,我認為最高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痹诠沤ㄖこ碳夹g專業骨干教師林學軍看來,古建專業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傳承了中華古建筑的非遺傳承技藝,“自從2015年邁入古建筑專業門檻,我發覺對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習越深越有敬畏感。希望學生不僅學習建筑專業知識,還要加強中華傳統文化修養,因為我們所能見到的每個古建筑構件和建筑中,都凝固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當“老手藝”遇上“新工具”
過去一提起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修老房子,其實并不盡然。據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系主任齊海鷹介紹,該專業涵蓋古建筑保護修繕、仿古建筑設計、歷史建筑修復等多個領域,目標是培養既懂傳統技藝又掌握現代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在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上,該專業師生制作的“顏文姜祠測繪模型”曾驚艷世界。而如今,更震撼的“數字遺產”正在誕生——通過三維激光掃描,100余處山東古建筑已建成高精度數字檔案,甚至能模擬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老化過程。
三維掃描、數字建模、BIM技術……這些現代科技已融入古建筑教學。很難想象,這個充滿科技感的場景,竟源自一個“搶救性”的初衷。2010年,當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首任教師翟星瑩帶著學生爬上屋頂測繪,傳統工匠斷代的困境正日益凸顯。
如今,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早已突破了“修老房子”的刻板印象。在該校建筑與城市規劃系副主任張榮辰看來,當下的古建專業已不僅僅是修繕老房子,而是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將傳統建筑技藝和現代工程技術緊密結合。
“如今古建筑具有‘專精特新’的特質,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創新意識和歷史素養,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對傳統技藝產生興趣甚至熱愛,因此我們設置了一些文化類課程,以文化感化學生?!睆垬s辰還透露,他們舉辦“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讓大師進課堂,分享個人經歷,以榜樣感動學生;將課堂拓展在古建修復現場,感受精湛技藝,以行為感召學生。
傳統的“破圈”
談及專業前景,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院長張國強充滿信心:“當年輕人用 AI 復原失傳的建筑技藝,古建保護就不再是‘少數人的堅守’?!?/p>
在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大一學生選擇的原因各不相同。劉俊豪是受到家里祖輩是木匠的影響,從小對傳統構件耳濡目染;任澤濤是受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啟發,對古建筑文化底蘊產生了興趣;劉靜雯則是被熱愛歷史的父親影響才選擇這一專業。
雖然選擇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經過近一年的學習,他們對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認知,已經從最初的“神秘感”轉變為“敬畏感”?!霸缴钊朐礁杏X到文化厚重?!眲㈧o雯表示,學完專業知識后看現代建筑會不自覺分析比例韻律,旅行時能一眼認出“歇山頂”和“硬山頂”,甚至發現“老街廣告牌破壞古建立面”這類過去忽略的細節,對生活的環境有了更深認識和不一樣的體驗。
“柱子里是鋼結構,外面包裹胡桃木皮,既符合現代力學標準,又保留了傳統形制。”張國強指著圖書館展廳中央的仿古建筑模型說,這一仿古建筑,曾在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大會上吸引了20萬觀眾。據張國強介紹,人們最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精美的飛檐斗拱,更是背后蘊藏的“中國審美與智慧”。比如榫卯結構的抗震原理,比如“天人合一”的選址理念,“這些都是可以走出去的文化IP?!?/p>
“根據時代發展需要,我們還優化了課程體系,增設了像‘古建筑數字化保護’等跨學科課程,增加了實地考察和數字化建模等實踐課程的比重。”該校古建筑技藝傳承創新中心副主任王文霞該表示,學校還成立了營造技藝傳承中心,就是為了鼓勵教師走出校門、走進項目,聯合企業技術攻關,將科研成果轉化于課堂。
海報設計|宮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