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批批高校畢業生不約而同地選擇赴基層就業,在各行各業綻放青春的光彩。他們如星火一般,閃耀在祖國的大江南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這色彩,有人將它涂抹在高原之巔,與最澄澈的藍天呼應;有人將它潑灑在山坳之間,與最廣闊的土地融合;有人將它傾注在一張張講臺、就診桌前,與最熾熱的目光交織……
近年來,一批批高校畢業生不約而同地選擇赴基層就業,在各行各業綻放青春的光彩。他們如星火一般,閃耀在祖國的大江南北。
與山河相伴的夢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任剛強卻要在這里,為老百姓開出一條路。
2017年,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任剛強選擇到秦巴山區、當時為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三堆鎮龍池村,擔任第一書記。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別名——“爬爬村”,因村民要爬3個小時的山才能到鎮上而得名。
任剛強決心為村民修一條“脫貧致富路”。可大山里的路,每一步都要靠腳踏出來。任剛強和村黨支部書記帶上干糧、扛著砍刀,攀崖口、鉆樹林,足足爬了3個月,走了50公里,終于在心中“畫”下了路線圖。他又請來專家設計道路,走訪各部門籌措資金,上門發動村民投工投勞……一年多后,道路動工,任剛強繼續帶領村民發展產業。
從迎戰脫貧攻堅“終極考”,到肩挑鄉村振興“重擔子”,任剛強在基層淬煉成長。如今,擔任四川省旺蒼縣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高陽鎮黨委書記的他立下誓言:“我要在基層廣闊天地間,擦亮青春奮斗底色,為鄉村振興貢獻高校畢業生的力量。”
雪域高原上,也有一位“探路者”。
2015年,從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畢業的劉海鵬特招入伍進入武警西藏邊防總隊后,主動要求到全國海拔最高的邊防派出所——普瑪江塘邊防派出所。在這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劉海鵬一次次用雙腳丈量雪域高原的國境線,參與冰川救援20余次,將100多名被困群眾從死亡的邊緣拉回。
2018年,劉海鵬決定到更危險的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去——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邊防派出所。在這里,劉海鵬面對的是望不到邊的雪山、行蹤莫測的野獸,還有一走就是一個星期的巡邊路,但他沒有一絲退縮,誓死捍衛祖國的每一寸領土,保衛邊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著公安邊防部隊集體退出現役,劉海鵬再次要求留在邊疆、留在基層。如今,作為西藏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貢日鄉邊境派出所三級警長、副所長的劉海鵬說:“我要繼續發揚‘老西藏精神’,用生命和熱血捍衛國家安全,服務人民群眾。”
巍峨的山川、蒼茫的大地,青年們闖出自己的路,闖出一片天地來。
2017年,畢業于河北大學的耿林奔赴西藏就業,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熱土成了他的舞臺。作為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的一員,他參與基層文化惠民演出500余場,足跡遍布20個市縣區。
2018年,畢業于天津科技大學的澤仁永措來到西藏昌都市郵政管理局工作。扎根基層6年,她跑遍昌都市十縣一區100多個鄉鎮和500多個村子,成為郵政執法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
山海遼遠,基層廣闊。他們以夢為筆,書寫奮斗的篇章。
與鄉親相守的情
“寧爸爸!”每當聽到學生們這么叫他,王寧懷心里就涌上溫暖。
“我出生在甘肅省寧縣的小山村,上中學要走20多公里山路。那時我想一定要發奮讀書,走出去。”王寧懷如愿考上龍巖學院,但2017年畢業時,他毅然回到家鄉成為一名特崗教師。
這些年,王寧懷去的都是最偏遠的學校。由于條件太艱苦,學校招不到老師,他就說服妻子一起來任教,招不到炊事員,他就把母親接來為孩子做營養餐,從此一家人扎根鄉村、以校為家。
2021年,王寧懷調任金村鄉南堡小學校長。這是寧縣最偏遠的鄉村小學,教學質量堪憂。王寧懷不退縮,團結帶領教師發揮所長,成立了美術、健美操、經典誦讀等社團,鄉村小學生有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學校教學質量更躍升至全鄉第一。
讀書聲、歡笑聲在一所所鄉村學校“沸騰”著——
在云南,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李微楠參加“美麗中國”公益支教項目,成為一名鄉村教師,用心教學幫助當地學生們圓了大學夢。
在廣西,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張功文扎根山區教育事業。她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希望帶領更多大山里的孩子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陳醫生!”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鎮的許多人,提起“全科醫生”陳佳都會豎起大拇指。
生長在農村的陳佳,看到過許多老鄉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救治而貽誤病情的案例。高考時,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桂林醫學院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2018年畢業后便來到西嶺鎮中心衛生院工作。
陳佳每周去村里巡診坐診,成為61戶村民的家庭簽約醫師,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一個“毛頭小子”用真誠的態度、過硬的本領,成為老百姓信賴的“陳醫生”。
一個個鄉村健康的“守門人”,托起了健康中國的底線——
在西藏日喀則,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的鄭鵬飛奔跑在搶救患者的第一線,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在西藏曲水縣,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的蘇孜婷推動曲水縣人民醫院兒科、傳染病科成立,致力于曲水縣慢性病管理、傳染病防治及兒童保健等工作……
歲月不居,日久情深。他們以情動情,溫暖鄉親的心扉。
與家國相連的心
“建設高原鐵路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羅鋒說。
2016年,羅鋒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后,加入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2018年,在高原鐵路建設工作中,羅鋒第一時間寫下請戰書,“使命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上高原,再造一條‘天路’”。
羅鋒先后參與3條進藏“大動脈”鐵路的勘察設計工作,被大家稱為“羅三藏”。2021年10月,“羅三藏”再次請纓奔赴高原,10天輾轉跋涉5000公里,翻越10座4500米以上埡口,完成國內首次高原西緣進藏交通廊道科學考察。2023年,羅鋒帶領團隊連續駐守海拔5000米無人區103天,準確識別“多年凍土、活動斷裂、山地災害”三大地質風險。
“我們不上,誰上?”羅鋒攻克一項項“卡脖子”技術難題,將中國鐵路命脈延伸向一個個“無人區”。
有人是“急先鋒”,有人則是“逆行者”。
“我要回鄉去!”2020年,得知家鄉急需青年人才推進鄉村振興后,暨南大學碩士畢業并在大城市有著高薪工作的謝冰梅下了決心。
當選廣西貴港市桂平市金田鎮大賢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后,謝冰梅開啟鄉村“煥新”之路。她整治臟亂差的環境,推行建設19個垃圾投放點;主導修建籃球場、圖書館等公共活動場所,村民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升級改造村里脫貧戶創辦的醬油廠,發動群眾擴大淮山種植,發起建設“大賢村集體中草藥種植加工產業項目基地”,村集體經濟由原來每年的4萬多元增長到15萬元,村里的留守婦女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只要這里需要我,我愿意干一輩子。”謝冰梅說。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勾勒最美的風景。
“95后”第一書記梁家誠“火”出了圈。他從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畢業后,投身基層文化事業。作為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第一書記,他將傳統音樂與現代元素結合,編創本土情景劇《迤啊·迤沙拉》,打造了全市唯一一個4A級景區歷史文化情景演出。如今,迤沙拉村實現旅游收入超過6400萬元,同比增長102%。
田春梅選擇用“光影”來說話。她從云南大學滇池學院畢業后,考入臨滄市農村電影管理站(臨滄市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她翻譯的300多部少數民族語電影點亮了阿佤山的村寨,讓少數民族群眾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感受時代脈搏。“我家按照你們講解的科學養殖方法,現在一年養殖的收入就有5萬元。我們看得懂,也記得住。”村民握著田春梅的手說。
……
前程遠大,強國有我。他們初心不改,奉獻所有的光熱。曾經稚嫩的面龐曬黑了、皸裂了、爬上了皺紋,這是光榮的勛章。祖國與人民不會忘記,那青春的熱血激蕩澎湃,永遠動人。(本報記者 林煥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