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淄博市沂源縣第五實驗小學副校長 王煥濤
從一所農村學校的校長到城鄉接合部學校副校長,一路走來,在繁雜且充滿挑戰的工作中,我時常思索,究竟怎樣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才能真正為鄉村孩子們鋪就一條充滿希望的成長之路。而湯勇的《致教育》,恰如一束光,穿透重重迷霧,為我在教育的漫漫長途中指引方向。
初讀《致教育》,便被湯勇對教育事業的熱忱與深刻見解所打動。他以生動質樸的語言,將教育的重要性及改革的迫切性娓娓道來,為我勾勒出一幅理想教育的宏偉藍圖,讓我對鄉村教育工作有了更為清晰且深刻的認知。
書中對教師職業的重新定義,令我感觸頗深。湯勇提出教師的幸福并非源于物質的充裕,而是源自內心對教育之美的深切體悟。他強調閱讀是成就教育美好的關鍵路徑,鼓勵教師通過閱讀為心靈“松綁”,從而在教育之路上穩健前行。回想在農村學校,教師們日常工作繁重,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還需應對諸多雜務,在忙碌中極易迷失方向,忘卻教育的初心。《致教育》讓我意識到,應積極為教師們創造閱讀條件,組織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引導他們在閱讀中汲取力量,重尋教育的幸福密碼。唯有教師自身感受到教育的美好,才能將這份熱情傳遞給鄉村的孩子們。
“教育需要愛”,這一觀點在鄉村教育場景中顯得尤為重要。湯勇指出,尊重是教育的基石,而愛是尊重的源頭。在農村,許多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務工,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渴望關愛與關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更為重大的責任,要將愛毫無保留地播撒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我曾見過一些孩子,因家庭環境的影響,性格內向、自卑。然而,當老師們給予他們耐心的陪伴、鼓勵的話語以及溫暖的關懷后,他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提升。這讓我堅信,只要我們懷揣愛心,鄉村的孩子們同樣能在愛的滋養下茁壯成長。
校園文化建設亦是《致教育》探討的重要內容。湯勇強調,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所在,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農村學校,我們不能盲目模仿城市學校,搞不切實際的“拿來主義”,如在校園里堆砌名人雕塑、照搬經典名言,卻忽略了挖掘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我們應立足農村本土,充分發掘區域文化。比如,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農耕文化,完全可以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農耕體驗課程、舉辦農耕文化展覽等,讓孩子們了解家鄉文化,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可以組織師生共同設計校園文化墻,創作體現學校特色的文化故事,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們在充滿歸屬感的文化氛圍中成長。
對于當前教育界熱議的課改話題,湯勇在書中的見解也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提出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在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農村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我們應積極引導教師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同時,鼓勵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例如,在科學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農村常見的自然現象開展探究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致教育》于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教育工作中的良師益友。它讓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深知作為鄉村教育工作者責任之重。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秉持書中的理念,不忘初心,努力踐行,讓教育回歸本質,為鄉村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為鄉村孩子們照亮前行的道路,讓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出絢爛的光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